在相对论平均场框架内研究软化对称能对核性质的影响及砹缺中子同位素的形状共存

来源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lianghoy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在相对论平均场的框架内研究了核物质对称能的软化对有限核基态性质和巨共振的影响以及砹缺中子同位素的形状共存。对称能和它的密度依赖性对远离β稳定线的同位旋极端不对称核,天体物理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鉴于目前对核物质对称能的密度依赖性不是很清楚,甚至在饱和密度处的对称能的取值也不是很确切。我们在相对论平均场模型中,采用包含有混合的同位旋标量-矢量非线性耦合项的拉格朗日密度,它可以“软化”对称能,但不会改变对称核物质在饱和点的性质。为保持原有参数,我们采用了一种简单的方案,保持在平均密度约0.1fm-3处的对称能固定不变:对称能的密度依赖性发生改变,计算求得实验上已精确测量的核208Pb的电荷半径和结合能等不改变,只是中子半径,因而中子皮的厚度发生改变。研究了Ca丰中子核的基态性质对对称能的密度依赖性的敏感性。随着对称能的软化,中子的中心密度增加,而质子的密度基本维持不变。因而,中子皮的厚度变小;而且,随着中子数的增多,中子的中心密度增加越显著。这意味着中子数越多,中子皮的厚度改变越大,对称能的密度依赖性影响增强。研究了Ca丰中子核中子皮的厚度与核物质对称能的关联,结果表明,中子皮的厚度几乎线性依赖饱和密度处的对称能。讨论了Ca丰中子核中子单粒子态对对称能的密度依赖性的敏感性。发现中子单粒子能级及其均方根半径与核物质对称能的密度依赖性相关。Ca同位素丰中子核的中子单粒子轨道由于对称能的软化被“压缩”,因而核的中子均方根半径及中子皮的厚度减小;处在核内部位置束缚单粒子态能量绝对值变大,而束缚松散的单粒子态的结合能绝对值变小。结果,核子的平均结合能基本保持不变。我们还进一步研究了208Pb中子皮的厚度对高阶核子-ω-ρ介子耦合的敏感性。计算表明,这种同位旋相关的高阶耦合项能够进一步软化对称能,而且能够在不影响其它基态可观测量,如电荷半径(或者质子半径)、结合能的情况下,进一步减小208Pb的中子半径。我们在建立在相对论平均场基态上一致性的相对论无规位相近似的框架内,通过引进包含有混合的同位旋标量-矢量非线性耦合项的有效拉格朗日密度,讨论了核物质对称能的软化对同位旋标量巨单极共振(ISGMR)的影响。发现由于对称能的软化,计算所得的ISGMR的中心能量变大。通过比较核208Pb,144Sm,116Sn和90Zr实验和计算的巨单极共振能量,给出了核物质不可压缩系数的取值范围。研究表明,有限核的ISGMR能量不仅依赖于核物质的不可压缩性系数,而且与核物质对称能密切相关。发现在巨单极共振的中心能量与核物质的饱和密度处的对称能之间存在线性关联。比较相对论无规位相近似理论计算的ISGMR的中心能量与实验测量值,发现对应于太大或太小不可压缩性系数的参数组,象TM1(Knm=281 MeV)及NLC(Knm=225MeV),均不能在合理的对称能范围内,再现巨单极共振能量的实验测量值。而象参数组NL3及NLBA,对应的不可压缩性系数约在240-270 MeV,则可以在合理的对称能范围内再现实验值。此外,我们还研究了Ni同位素偶-偶核的同位旋矢量巨偶极共振和矮共振。讨论了同位旋矢量巨偶极共振,矮共振与中子皮、对称能的关联。发现Ni同位素链的同位旋矢量巨偶极共振的中心能量与中子皮的厚度密切相关:通过同位旋标量-矢量非线性耦合强度的改变,改变中子皮厚度,对矮共振(PDR)中心能量影响很小。这是因为低能矮共振主要是几个价中子相对核芯的振动的贡献,在我们的研究中,采用了保持平均密度处对称能不变的假定,这样对价中子分布的改变很小,因而,在这种模型下对PDR的影响很小。最后,我们还用轴对称形变相对论平均场方法,采用四极约束方案,在一个大四极形变范围内,计算了At缺中子同位素从质量数A=190到207的能量曲面。发现每个核的能量面都有几个极小值。讨论了形状共存、形状跃迁及四极形变。研究表明,形状共存与质子闯入态Ωπ=13/2+的占有有关。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辐射俘获反应理论和天体重元素核合成的s—过程。 为研究辐射俘获反应,本文系统的研究了渐进归一化常数方法(简称ANC方法)。我们对ANC系数的近似模型无关性给出了一个数学形式理论证明,并结合具体的核反应,利用数值计算验证了ANC系数的近似模型无关性;在E1跃迁情况下,我们给出了一个用ANC系数计算辐射俘获反应截面的计算公式。 利用研究的辐射俘获反应的理论,我们结合了我所的实验工
学位
Li、Be、B丰度及其演化对核天体物理的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9Be的原初丰度是检验大爆炸原初核合成非均匀模型准确性的一个关键性参数;年轻恒星中9Be丰度的研究,和其它轻元素Li、B一起,可以作为恒星内部运作机制的探针,用于研究恒星的结构和演化。 无论是在大爆炸原初核合成环境还是恒星演化天体环境中,Li、Be、B的破坏过程都主要是由质子引发的(p,α)反应道发生的,其相应的天体环境能量从
ALICE(A Large Ion Collider Experiment)是在CERN(欧洲核子中心)LHC(Large Hadron Collider)加速器上的质心系能量为5.5A TeV重离子对撞实验。ALICE的目标是:通过相对论重离子对撞,造成局部高温高密条件,从而研究在此极端条件下物质的行为,探索新的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Quark Gluon Plasma)及手征对
学位
转移道的耦合,特别是转移Q值为正的中子转移道的耦合使得熔合势垒分布变得扁平且向低能展宽,这会导致垒下熔合截面大大增强。已有实验表明,如不考虑中子转移,就不能解释垒下熔合截面的几个数量级的增强,而质子转移道的耦合却对熔合截面影响甚微。转移道的耦合是一种全然不同于核的内部自由度耦合的物理图像,对其机制目前存在很大争议。搞清楚这种耦合机制,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耦合道模型,并为近年来人们热衷的利用熔合反应(即
该论文包括两方面的內容,其一研究了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简称ADS系统)中所用核素的核数据的不确定性对此系统中积分量的影响,其二是根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启明星一号”次临界装置计算的需求,研制了包括134个核素的WIMS 82群群常数库。 1.核数据不确定性对ADS系统中keff等积分量的影响 核工程计算的不确定度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是理论模型和计算技术;二是所使用的核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把反射不对称壳模型(RASM)推广到具有八极形变的奇质量原子核,在壳模型框架下对奇质量八极形变核内禀反射不对称性表现出来的独特能谱特征进行了研究。作为反射不对称壳模型的一个特别的应用,我们对全同带进行了理论模拟。此外,为深入探究全同带的机制,我们也对超形变核的对力场随转动频率的变化进行了自洽计算研究。 系统地介绍了原子核八极形变的研究起源,阐明原子核八极形变产生的微观机制是费
本论文主要包括两方面研究内容:一是应用裂变的扩散模型对n+238U和p+208pb的预平衡裂变过程进行研究;二是对n+12C反应的理论分析与中子评价核数据库的建立.关于预平衡裂变,主要通过数值解Smoluchowski方程,对两个典型核反应n+238U和p+208pb的裂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把结论推广到锕系核和重核的情况.对锕系核来说,在中低能的情况下,可以忽略预平衡裂变过程的影响;而对Pb等重核
能量密度泛函方法保证运算耗时少的同时能够保证足够高的运算精度,所以被广泛的应用于处理多体问题。我们采用Skyrme能量密度泛函计算了丰中子核的中子皮厚度,研究了中子皮厚度与核态方程对称能项的关系,进一步将Skyrme能量密度泛函应用于重离子熔合反应。基于Skyrme能量密度泛函并对动能密度做拓展的Thomas-Fermi半经典展开,采用约束的密度变分方法求原子核总能量的最小值,可确定原子核的基态能
本论文主要包含轻核反应基础理论研究和核数据应用研究两方面的内容。基础理论研究是应用Iwamoto-Harada模型建立了非稳定核5He在预平衡发射中的预形成几率公式;核数据应用研究是建立了入射中子能量到20MeV的16O和19F以及中子入射能量到30MeV的16O的包含了双微分截面文档(文档六)的全套中子数据库。轻核的双微分截面数据对于核工程应用有着很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由于没有合适的理论方法,国
本论文阐述了在统一的Hauser-Feshbach和激子模型理论基础上发展的新轻核反应理论,并且应用这种模型方法计算和分析了20MeV以下中子诱发10,11B和6Li反应的全套中子数据,建立了20MeV以下10,11B和6Li包含双微分截面文档(文档六)的全套中子数据库。特别是应用改进的LUNF程序在更新的模型参数下对5He在中子诱发10,11B反应中的发射做了细致地讨论。轻核双微分截面数据在核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