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不对称壳模型的推广和应用

来源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主要工作是把反射不对称壳模型(RASM)推广到具有八极形变的奇质量原子核,在壳模型框架下对奇质量八极形变核内禀反射不对称性表现出来的独特能谱特征进行了研究。作为反射不对称壳模型的一个特别的应用,我们对全同带进行了理论模拟。此外,为深入探究全同带的机制,我们也对超形变核的对力场随转动频率的变化进行了自洽计算研究。 系统地介绍了原子核八极形变的研究起源,阐明原子核八极形变产生的微观机制是费米面附近角动量相差三个(?)(△l=△j=3(?))的具有相反宇称的单粒子轨道之间的八极相互作用。概括地介绍了用于研究八极形变的各种理论模型以及奇质量八极形变核的一些实验系统学特征。 给出了反射不对称壳模型的基本理论框架,推广RASM到奇A核,对内禀体系具有反射不对称形状的八极形变核进行了描述。我们用反射不对称壳模型对典型奇质量八极形变核-Th区和Ra区的部分奇中子同位素223,225,227,229Th和221,223,225,227Ra进行了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观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RASM理论计算不仅正确地再现了所考查核的基态的自旋和宇称、基态带能谱以及宇称二重带,而且还再现了奇质量八极形变核的一个间接特征,即K=1/2宇称二重带的脱耦合参数大小相等而符号相反。本文基于壳模型类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的较好,这说明反射不对称壳模型相当好地描述了奇质量八极形变核。相对于对传统壳模型不能描述八极形变重核而言,反射不对称壳模型第一次实现了八极形变重核壳模型描述。 用反射不对称壳模型对近年来颇受关注的全同带现象进行了理论模拟。首先由RASM理论计算产生大量低能转动带,再利用能量因子法对理论产生的全同带进行了统计分析.在RASM框架下理论模拟的全同带的统计特征基本再现了实验观察的全同带的统计特征,比如全同带随判据标准变化的规律与实验统计结果一致;超形变全同带增量顺排在选择标准趋于严格时呈现出量子化的特征而正常形变全同带的增量顺排呈现出非量子化的特征与实验统计分析结果也是一致的。统计结果还表明,对于超形变带,当考虑了八极形变后,在相同的选择全同带的标准下,全同带数目会增加。最后,我们的统计结果也从侧面说明了不同超形变核区对关联情况的不同.由于RASM的壳模型性质,产生的转动带与实验转动带一样具有好宇称和好角动量,所研究的超形变核区又存在八极关联等因素,所以本文的全同带理论模拟具有其独特性. 用包含四极对力的各向异性谐振子HFB理论对不同超形变核区对力场和动力学转动惯量J(“)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解释了实验观察的不同超形变核区J(2)的不同行为.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核区的超形变核有不同的临界频率、。,对A王90、150、60一80区超形变核,九、。的计算值分别为0.4、0.5、和0 .7Mev,这与J(2)的实验值所暗示的对力场崩溃的基本情况相符合.实验分析和理论计算结果都表明:在实验测得的频率范围内,A190核区对力场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A150核区的对力场处于崩溃的过程,而A、60一80核区的对力场已经崩溃.另外,从目前的计算我们还可以得出结论:快速转动是超形变核对力场崩溃的主要原因,而大的形变又会进一步导致对力场的严重减弱.这些结果又可用来进一步认识不同超形变核区全同带发生的机制.关键词:壳模型,反射不对称形状,八极形变核,宇称二重带(PD),全同带(IBs),超形变带,动力学转动惯量(J(哟,对力场的崩溃.
其他文献
为更好地发挥信息化技术在轨道交通工程建造管理中的作用,针对传统项目管理方式难以解决的建造过程中信息集成、数据高效传递、业务与应用分离等难题,结合GIS+BIM技术特点,以全面提升工程管理效率和技术管理手段为目标,分析二者融合在轨道交通工程建造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对BIM模型高效渲染、轨道交通三维立体一张图、海量实景三维模型管理、BIM模型坐标转换及BIM模型元数据建立等关键技术研究,设计和研发了基于
自董其昌在万历十七年(1589)选为庶吉士时便开始制诰,据现在传世作品和文献记载共有十七篇,而诰命作为朝廷公文,也让董其昌备受重视。文章以董其昌书论里关于诰命作品的观点进行展开,并对其诰命作品进行梳理考证,通过董其昌对颜真卿和徐浩楷书的取法和评价,分析其诰命作品的书风,同时对比董其昌各个时期的学书思想变化,从而来反思自己创作上的问题。
《淮南子》和《春秋繁露》均为西汉武帝时期著述,在中国思想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两书不但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也是探究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嬗变的宝库,历代学者均给予高度关注。关于两书的研究固然汗牛充栋,然而鉴于古代学术四部之分和现代学术分科等原因,目前学界较少对两书进行比较研究。董仲舒作为儒学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儒学史、经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淮南王刘安则多归于道家或杂家。两者分野似泾渭分明
2000多年来,在中国黄芪一直是临床常用大宗药材,用于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在大多数中药制剂中都含有黄芪成分,现在其提取物已作为人类延长寿命的保健品或药品使用。黄芪的主要成分是多糖、黄酮类化合物和皂苷。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提取物成分具有增强端粒酶活性的作用,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降血脂、降糖、保肝、祛痰、利尿等作用。黄芪干根提取物TA-65在免疫系统中具有显著的年龄逆转作用。该文综述了黄芪在延长寿
核天体物理学的中心内容是元素核合成及其天体演化的研究。如早期的宇宙,星际介质,红巨星,超新星爆,X-射线爆和γ-射线爆等多样的系统,这些核天体过程是利用复杂的计算机模型,进行重点研究的焦点。而这些模型需要巨量的数据输入,其中主要的是天体核反应率(粒子运动速度的分布函数与截面的卷积)。 18F(P,α)15O和18F(P,γ)19Ne的核天体反应率在许多天体环境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温天体环境
本文研究了辐射俘获反应理论和天体重元素核合成的s—过程。 为研究辐射俘获反应,本文系统的研究了渐进归一化常数方法(简称ANC方法)。我们对ANC系数的近似模型无关性给出了一个数学形式理论证明,并结合具体的核反应,利用数值计算验证了ANC系数的近似模型无关性;在E1跃迁情况下,我们给出了一个用ANC系数计算辐射俘获反应截面的计算公式。 利用研究的辐射俘获反应的理论,我们结合了我所的实验工
学位
Li、Be、B丰度及其演化对核天体物理的诸多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9Be的原初丰度是检验大爆炸原初核合成非均匀模型准确性的一个关键性参数;年轻恒星中9Be丰度的研究,和其它轻元素Li、B一起,可以作为恒星内部运作机制的探针,用于研究恒星的结构和演化。 无论是在大爆炸原初核合成环境还是恒星演化天体环境中,Li、Be、B的破坏过程都主要是由质子引发的(p,α)反应道发生的,其相应的天体环境能量从
ALICE(A Large Ion Collider Experiment)是在CERN(欧洲核子中心)LHC(Large Hadron Collider)加速器上的质心系能量为5.5A TeV重离子对撞实验。ALICE的目标是:通过相对论重离子对撞,造成局部高温高密条件,从而研究在此极端条件下物质的行为,探索新的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Quark Gluon Plasma)及手征对
学位
转移道的耦合,特别是转移Q值为正的中子转移道的耦合使得熔合势垒分布变得扁平且向低能展宽,这会导致垒下熔合截面大大增强。已有实验表明,如不考虑中子转移,就不能解释垒下熔合截面的几个数量级的增强,而质子转移道的耦合却对熔合截面影响甚微。转移道的耦合是一种全然不同于核的内部自由度耦合的物理图像,对其机制目前存在很大争议。搞清楚这种耦合机制,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耦合道模型,并为近年来人们热衷的利用熔合反应(即
该论文包括两方面的內容,其一研究了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简称ADS系统)中所用核素的核数据的不确定性对此系统中积分量的影响,其二是根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启明星一号”次临界装置计算的需求,研制了包括134个核素的WIMS 82群群常数库。 1.核数据不确定性对ADS系统中keff等积分量的影响 核工程计算的不确定度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一是理论模型和计算技术;二是所使用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