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我国家具制造业的空间重构及河南省对其的承接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贸易学的相关理论对其状态和趋势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承接家具制造产业转移的案例,分别从外部和内部角度进行分析。作为一种适于工业经济起步阶段发展的产业,家具制造业是典型的低门槛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制度的确立,得益于稳定的政局,显著的劳动力、原材料、土地等要素价格优势,我国顺势承接了大量欧美等发达国家因劳动力、能源和环保等成本不断增加而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的家具制造企业,并因较高的外向度,打破低门槛劳动密集型产业天然应有的低产业集中度宿命,高度集聚于我国具有出口运输优势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在经过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快速扩张后,2008、2009年间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引起的国际需求紧缩冲击,我国家具制造企业开始比以往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具有巨大市场需求潜力的中西部地区。凭借土地和劳动力供给的比较优势、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及自身经济增长的带动,中西部地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家具制造企业转移,加速了我国家具制造产业的空间重构过程。那么,过去10年,我国的家具制造产业空间布局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否发生了在东、中、西部之间的空间重构?而通过对我国家具制造产业区域间转移的承接,在这一阶段的空间布局调整中河南的产业区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处于怎样的位置,目前转移中存在哪些问题?为使家具制造产业获得持续发展,河南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为此,本文利用2004-2014年的工业销售产值、就业人员数等数据,通过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和产业区位熵等指标对我国家具制造产业整体空间布局调整的情况进行测算并相互印证。不论是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还是区位熵都证明:2004-2014年间,我国家具制造产业发生了显著的空间重构,表现为东部地区家具制造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引致区域间非均衡度降低。随后,笔者通过河南承接家具制造产业转移的案例分析对河南省在这一阶段空间布局调整中的产业区位变化和承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释,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