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編成於春秋時代,相傳後經孔子刪定,成為儒家主要經典。在長期的流傳中,產生了文字上的差異,即所謂異文。因為它涉及詩義及學派,故自汉以來倍受重視。本文以出土金石簡帛以及敦煌文獻為基礎,以《詩經》流傳為线索,對異文的形成及其各個發展階段的特點作了系統的研究。 西漢起,《詩經》分四家,魯、齊、韩三家列于學官,為今文,經文為通行文字,對經義的不同理解常以異文來反映。因為師傅不同,異文纷繁,而各家認為師門所授,一宁不能更改,最後詔令建《熹平石經》作為三家《詩》的文字準則。随着《石經》殘石的發現,其異文現在尚可見。《毛詩》屬古文學,經用古文,多古字,但也隨代而變,支派也有異文。考察新發現的《碩人》鏡銘可證《毛詩》多古字,異字異義,與傳本有較大的不同。 魏晉以降,三家《詩》漸次衰亡,《毛詩》獨存,以鄭箋本行世。南北朝國土分裂,河洛間和江左獨尊《毛詩》,因為治《詩》有改經陋習,所以江南本與江北本又生異文。且當時承篆變隸,俗字訛字滿纸,北朝猥卑,破體尤多。以敦煌卷子為例,其俗體,遠肇自汉,直抵唐遼,尤為駭目。故與傳本相比,異文比較突出。 陸德明居六朝之末,撰《經典釋文》,辨古今,除俗字,由音義而及文字。其後唐顏師古《毛詩定本》、孔穎達注疏本多有承襲,《毛詩》之舊文賴以傳後。唐代字樣學興起,自顏師古《字樣》始,繼之《干祿字書》,皆可據以排除《毛詩》中的六朝俗别之體,逮至中唐,《五經文字》及《九經字樣》徹底地改易經文中的篆體之餘及俗字破體,形成規範正字,輔以刊成《開成石經》,傳世《毛詩》之本基本形成。五代、宋直至清代,雖因避諱改字,或取舍不同,諸本略有異文,皆為可稽之文,罕有新生。 《詩經》異文產生和文字發展密切相關。而異文研究不僅有關《詩》義,也有關學術史,對全面了解《詩經》的演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