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视角下东北限制开发区域产业配置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q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国土空间开发方面开始出现无序乃至失控的局面,过多的资源、能源被消耗甚至枯竭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得社会经济发展正逐渐变得不可持续。如何科学应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促进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核心命题。限制开发区域作为我国四类主体功能区中人地关系协调的难点与问题地区,对其开展绿色发展与产业配置契合关联关系研究,不仅是适应限制开发区域保护性开发的发展要求,更是解决欠发达地区经济突破发展的自身需求的重要途径。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生态安全保障区,限制开发区域占据绝对比重,目前,限制开发区域面积占东北地区面积的77.53%,承载着46.25%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已然成为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障。基于此,本文选择东北限制开发区域为典型案例区,以绿色发展效率与产业配置契合关系为切入点,探讨绿色发展视角下东北限制开发区域产业配置优化调控路径,以期在理论上丰富地理学之人地关系系统协调发展的研究内容,在实践上探索限制开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同时也为东北地区科学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绿色发展视角下东北限制开发区域产业配置的理论基础。从时代背景出发,对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以及产业配置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梳理和述评,以及所涉及的相关理论和基本概念进行归纳和辨析,进而确定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案以及创新点,为全文写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2.东北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测度。从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需求出发,综合构建绿色发展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而对实证区域绿色发展的时序演化特征及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系统性分析,同时甄选出影响实证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主要因素指标,并建立绿色发展效率关键性影响因素的识别模型,藉此揭示此类影响因素对实证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作用机制与作用方式。3.绿色发展视角下东北限制开发区域产业配置分析。通过利用数理分析方法以及空间分析技术等手段对绿色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影响下的实证区域产业适宜发展规模、产业结构配置以及产业空间配置进行系统性分析,重新认识和理解实证区域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重点方向,并以此确定实证区域未来产业结构调控、空间布局优化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4.绿色发展视角下东北限制开发区域产业配置的适应性机制。基于适应性内涵特征,从内生动力机制和外部推动机制2个方面深入探讨资源禀赋状况、地理区位条件、路径依赖效应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人口分布合理、科学技术进步、市场条件改善以及政府政策支持等要素对实证区域产业配置的绿色适应性调整机制,并从要素相互作用视角出发,定量分析不同要素对产业配置的绿色适应性作用程度。5.绿色发展视角下东北限制开发区域产业配置调控路径。在前文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绿色发展视角下实证区域产业配置优化调控的目标和思路,并针对研究区域实情提出了促进绿色发展视角下实证区域产业配置优化调控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从绿色发展效率时序演化特征分析,研究期内东北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值始终在0.5088-0.6388范围内波动,属低效率和次低效率水平。分县市来看,东北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高效率与低效率水平的县市数量逐渐减少,次低效率水平的县市数量逐渐增加,区域绿色发展效率不均衡状态有所缓解,但由于高效率和低效率水平的县市仍占据绝对比重,区域两极分化现象尚未发生明显变化。2.从绿色发展效率空间格局特征分析,研究期内东北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正向集聚效应,但由于Moran’s I指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相关性逐渐减弱,空间异质性逐渐增强。分县市来看,东北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较高的县市存在正向辐射效应,但这种正向辐射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不仅难以通过涓滴效应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而且高效的绿色发展经验在其周围地区的借鉴效果也十分有限,各县市间绿色发展合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加强。3.从绿色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期内东北限制开发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差异性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调控能力、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子对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解释力最强,且各因子对区域绿色发展效率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并不存在相互独立的因子,区域绿色发展效率与影响因素之间具有复杂性的特征。4.从绿色发展视角下产业适宜发展规模分析,研究期内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半数以上县市的产业聚集程度高于污染聚集程度,产业集聚呈正向外部性效应,生态效率处于高水平阶段。尽管区域生态效率整体上呈现良性的发展态势,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结构失衡、效率低下、基础薄弱等问题,使得区域内仍然有众多县市的生态效率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5.从绿色发展视角下产业结构配置分析,产业结构合理化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经济产业之间的协调能力不断加强,要素资源在经济产业之间的配置不断提升,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呈现良性发展态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众多县市的经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难以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依赖型产业结构和粗放型生产方式,同时也未能摆脱发展滞后的困境,区域差距逐渐扩大。产业结构高度化结果表明,一方面研究期内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产业结构系统逐步从低级向高级过程演进,生产要素逐步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向生产率高的产业转移,产业结构高度化开始步人健康、稳态的发展阶段,另一方面众多县市仍处于低水平与次低水平区也折射出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提升仍是一个漫长且艰巨的过程。6.从绿色发展视角下产业空间配置分析,产业污染物增长偏离份额结果表明,在全域尺度上,研究期内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各县市产业污染物增长偏离份额水平主要受环保设施、工艺技术等生产技术水平的变化影响较大,而产业内部结构、产业增加值、产业集聚共生等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对其影响相对较小,且区域有半数以上县市产业污染增长快于区域平均水平。在邻域尺度上,研究期内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各县市产业污染物增长偏离份额受竞争力偏离分量的影响依然大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的影响,且区域多数县市的产业污染增速高于周边邻域地区平均水平。7.从绿色发展视角下产业配置的适应性机制分析,内生动力机制方面,资源禀赋状况的差异是影响和制约绿色发展视角下东北限制开发区域产业配置的适应性调整方向的物质基础,同时地理区位条件以及路径依赖效应对区域产业配置的绿色适应性形成与演化发展起决定作用。外部推动机制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人口分布合理、科学技术进步、市场条件改善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均在推动绿色发展视角下东北限制开发区域产业配置进行适应性调整、重组和转换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外,产业配置的绿色适应性影响因素定量结果表明,政府调控能力、产业结构水平是影响吉林省限制开发区域产业配置的绿色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科学技术进步、市场化条件、人口分布状况、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状况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对于区域产业配置的绿色适应能力提升依然发挥着重要贡献。针对以上研究结论,最后从产业配置的调控目标、调控思路以及调控对策出发提出了绿色发展视角下东北限制开发区域产业配置调控路径。
其他文献
苏打碱土是一种严重的土壤退化类型,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我国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广泛分布。其土壤理化性质恶劣,严重危害植物生长、农业经济生产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因此,苏打碱土的改良和治理对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咸水结冰融水入渗是一种新兴的盐渍土改良方式。为了全面研究咸水结冰及其融水入渗后对不同碱化度苏打碱土的改良效果和改良机理,本文设计了3个部分的试验,分别从咸水冻融规律、咸水冰融
坡耕地和裸露的沟坡是漫川漫岗黑土区的主要产沙源区,一直以来都是该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但其关键的治理技术地埂植物带和植物护坡都存在着损害农民经济利益的问题,面临着被农民破坏的危机。这将严重威胁我国粮食生产安全,阻碍我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究坡面植被的防蚀机制以及筛选出高水保、高经济效益的植被建植模式已成为该地区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的关键任务。但目前其有关研究仍然相对缺乏。因此,本文以漫川漫岗黑土
草地农业气候是作物布局、种植制度和畜牧养殖的重要依据,对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产生巨大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影响草地农业中植物和动物生长和分布的气候要素亦发生变化。系统分析1961~2016年中国草地农业气候要素的时空演变格局,对促进草地农业经济发展,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对草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草地农业包括植物与动物,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动物给植物传播种子,两者之间相互依
入渗是灌溉水或降水由地表进入土壤的过程。入渗不仅是水分在土体中的再分布过程,还伴随着农药、污染物、养分等物质的迁移转化。对盐渍土来讲,入渗过程中由于水分变动引起的盐分动态变化是盐渍土改良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松嫩平原是世界三大盐渍土集中分布区之一,盐渍化问题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因素。研究不同盐碱程度盐渍土入渗过程,探明其影响因素和机理,从而进行改良和利用,对促进区域盐渍化防治和水土资
理解冻融过程以及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水盐迁移变化,对于阐明松嫩平原土壤积盐过程和机理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选取松嫩平原西部5种景观类型苏打盐渍化土地:农田、羊草地、虎尾草地、碱蓬草地和碱斑地,通过监测0-200cm土壤水分含量、盐分含量、电导率(EC)、p H、钠吸附比(SAR)、碱化度(ESP)等理化指标,研究这些理化指标与气温、降雨、土壤温度、冻结深度的关系,揭示冻融过程中土壤剖面水盐运移规律和积
城市绿地是重要的公共资源,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了多重生态系统服务。以往研究人员常用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和人均绿地面积等来衡量城市绿化,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城市二维平面上的绿化情况,忽略了三维空间上绿化资源和质量。绿视率(GVI:Green View Index)是指视野中绿色所占的比例,其较传统二维绿化指标能更好地反映城市
作为沟通数字虚拟世界及现实世界的桥梁,GIS数据模型一直是地理信息科学研究的核心与基础。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飞速发展,“智慧城市”要求在一个立体、动态的环境中进行信息管理、方案模拟与处置决策,解决所面临的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土地退化、海岸变迁、疾病传播等问题;同时,随着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卫星遥感、导航定位等空间信息采集技术飞速发展,空间数据粒度越来越小、时间上的动态性越来越高
黑龙江流域是全球高纬度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功能维持以及黑土生产力保护的重要区域。过去几十年,该流域的中国部分发生了大规模的草原、湿地和森林向耕地的转变,导致该流域面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另外,由于地处中高纬度,该流域的生态功能在未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双重压迫下,使得相关问题更加严峻。这一过程中土地利用、植物物种组成及分布、碳汇功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受未来气候变化与人为干扰影响,亟待在区域水平揭
大豆孢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Heterodera glycines)病是一种世界性的毁灭性大豆(Glycine max)病害。防治大豆孢囊线虫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是结合抗性品种和非寄主品种轮作,但由于土地的有限性,轮作受到限制;高毒有效的化学杀线虫剂已被禁止或者限制使用;SCN在田间是混合群体,存在多个生理小种;目前大多数抗性品种的抗性单一,东北的抗性资源更有限,
大豆(Glycine max)是非常重要的粮食和油料作物。大豆孢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SCN)是限制其产量的重要土传病害之一,因其生理小种复杂和孢囊在土壤中存活时间长等特点,导致线虫防治困难。化学农药虽然能有效的防止SCN,但高毒高残留使其停止使用或者限制使用;抗病品种抗源单一并且抗性极易被打破;生物防治田间不稳定等等,这些局限性增加了防治难度。因此,目前最热门的研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