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分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自上世纪70年代末腹腔镜技术进入我国,随着腹腔镜技术的逐步发展,目前腹腔镜手术已成为我国治疗妇科良性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如异位妊娠、卵巢囊肿或良性肿瘤扭转、子宫肌瘤切除等均可首先考虑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已在处理各种妇科疾病中变得日臻成熟。多项研究发现,接受腹腔镜手术的病人具有应激反应小、术后并发症较少、疼痛较轻、恢复更快、住院时间更短等优点。甚至对于部分恶性肿瘤,有学者认为也可以首选腹腔镜手术。但是腹腔镜手术因为受到技术及器械的限制,手术医生可能无法对盆腹腔病灶进行触诊、分离、压迫止血等,同时腹腔镜手术有时无法完全达到开腹手术的全部范围,其手术适应证和禁忌症基于临床研究的大数据仍在不断的调整和修改,故腹腔镜手术目前仍需要以开腹手术做为备选手术方案,适时中转开腹,可以避免手术并发症及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中转开腹并非手术失败,只有适时把握中转开腹时机,才能将未预计的风险减少到最低,并最大限度保证病人的术中安全及远期预后。故加强术前评估、明确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并由此降低中转开腹率,避免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避免手术时间的延长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每一位妇科医师应树立正确的微创手术观念,对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应有正确的认识。研究目的:分析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中转开腹的常见原因,探讨与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有关的风险因素,以加强术前风险分层及充分评估,避免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以及因中转开腹引起的医疗纠纷;探讨避免中转开腹的措施,为选择适当术式、制定全面的手术策略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妇科行腹腔镜妇科手术的1770例患者的病历,回顾性分析完成腹腔镜手术组与中转开腹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包括年龄、体重、身高、术前诊断、内科合并症、既往手术史、手术指征、术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中转开腹原因等,探讨影响中转开腹的风险因素。研究结果:177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中有23例转为开腹手术,完成腹腔镜手术组共计1747例,中转开腹率为1.3%。中转开腹组共23例,术前诊断依次为:盆腔包块6例、附件区良性肿瘤及囊肿6例、子宫肌瘤6例、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子宫内膜癌1例。中转开腹组有9例为Ⅳ级腹腔镜手术(39.1%)。完成腹腔镜手术组的中位手术时间为85分钟,明显小于中转开腹组(p<0.001)。完成腹腔镜手术组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为8天,与中转开腹组患者相比明显减少(p<0.001)。中转开腹组中主要术式为子宫切除术占78.3%(18/23)。对于术前诊断为良性疾病的患者来说,中转开腹的原因及风险因素最常见的是各种疾病引起的盆腔严重粘连(60.9%),其次是术中快速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需扩大手术范围(34.8%)、解剖原因导致术野暴露困难(17.4%)、需同时行肠道手术(13.0%)、术中止血困难(4.3%)和患者生育要求(4.3%)。所有中转开腹的患者均无Ⅳ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结论:严重的盆腹腔粘连、盆腔恶性肿瘤是本组病例中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转开腹的主要风险因素。术前评估应结合病史、仔细全面的盆腔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手术者经验,由此做出适当的术式选择。
其他文献
该文综述了频分双工(FDE)模式下通用移动通信系统陆地无线接入网(UTRAN)第二阶段的同步机制.文章深入讨论了节点同步和传输信道同步的实现过程及其应用,并简要介绍了网络同步
目的:探讨维生素补充在早产儿膳食喂养中的效果并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11月30例早产儿作为观察标准,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常规膳食喂养l)与I观察组I(常规膳
目的:观察中医辩证药膳粥干预对慢性痛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9月期间我院住院部84例慢性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
背景:正己烷是己烷的五种同分异构体中的一种。正己烷主要分布在脂肪含量较高的器官:如脑、肾、肝、脾、睾丸等,被认为是高度危险毒物。人们对于正己烷的神经毒性已有不少的
会议
<正> 漂白粉又名含氯石灰,是次氯酸钙、氯化钙及氢氧化钙的混合物。由于它入水后可产生次氯酸和次氯酸离子,能抑制细菌的某些含巯基酶类,有较强的杀菌力,故常被用作治疗细菌
<正>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背景从2000年以来,国务院着手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1年9 月,国务院决定成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国务院领导小组”)办公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