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西方诠释学在我国的传播,中国经典诠释学研究正日益成为中国哲学领域中的一个新的热点。但随着西方诠释学的本土化,中国经典诠释学中的一些概念被模糊、滥用的现象也难免出现。而朱熹的经典诠释思想作为中国经典诠释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不仅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而且也是各种误解的频发的对象。而体验作为朱熹在经典诠释过程中被反复提及的一个重要观念,在如今的朱子经典诠释领域里却仅仅被视为一种可以拿来与施莱尔马赫的心理诠释方法进行类比的方法,而其本身作为诠释的重要环节与根据的意义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梳理,这就使得体验的实践和存在意义被严重遮蔽了。而这种遮蔽从本质上还是源于中国人文学者们对于诠释学真理与诠释学方法理解上的偏差。而本文正是试图通过对朱熹易学中“体验”观念的诠释学分析,来揭示出在朱熹的易学诠释中“体验”的本体意义与实践意义,进而澄清学界对于诠释学研究路径的一些误解。本文将从如下方面来论述朱熹易学诠释中的体验观念: 本文绪论部分综合论述了朱熹经典诠释的研究现状以及在这些研究中对于体验问题的讨论,试图揭示出中国学界现阶段对于朱熹经典诠释中的体验的基本理解与态度。 第一章简单的论述了体验这一观念的语用,分别从词源学和中西哲学比较的角度揭示出体验这个观念在本质上的主客统一性,进而重新审视朱熹对于这个观念的应用。第二章到第五章作为本文的主体部分,分别将体验置于象数,义理,境界这三个语境中。重新审视体验这一观念,论证了在朱子的易学诠释中,体验并非是一种主体了解客体的方法,而是一种基于直接肉体感受的主体存在方式和实践形式。第五章则讨论的是作为存在方式和实践形式的体验在中国经典诠释学中的广泛存在,所反映出的中国经典诠释学的直接真理观与当前学界所谓的客观研究方法之间的矛盾。从体验在中国古典经学诠释的基础性地位上看,虽然中国经典诠释标榜的是追求圣人原意。但实质上,中国古代哲人们追求的并非是客观真理,而是一种分殊于各种个人与经典视域融合的具体情况下的天理,这也恰恰是中国古典经学与诠释学能够结合的切入点。故而现今很多学者们对于海量中国经典诠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试图形成普遍规律的这种类似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有偏差的,而对于一个普遍诠释方法的追求更是违背当代诠释学精神的。所以对于某些从经学的实践资料中归纳出的标准化的程式化的诠释方法,将其视作语言学,方法学等方法类学科上的一种尝试则未尝不可,但若将其视为准则而置于哲学研究上则必然会出现圆凿方枘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