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支撑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_av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我国的现阶段国情出发,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理论成果,是我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人、社会、自然整体和谐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坚实的物质经济基础,需要相应体制和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同时,还必须有思想文化理念的牵动与支撑,需要全体社会成员良好道德素质的维系。其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道德建设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持“八荣八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党的建设的全过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党的建设,拓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德底蕴,强化公仆意识,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保持党的先进性作风,切实把保持党的先进性作为执政兴国的必要条件,把党的荣辱兴衰与发展好、维护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紧连在一起。   当代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也获得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人们的道德缺失、道德滑坡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某些方面甚至日益突出。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交际过程中发现坚守道德的人常常遭受损失,而违反道德的人却获得了一定的利益。这使人们开始质疑坚守道德良知的必要性,普遍存在知而不行或行之艰难的观念。无疑,目前社会道德缺失的根源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从各个方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本文在读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道德内容的基础上,阐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道德文明的支撑与维系,分析当前社会道德缺失的表现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危害,论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途径。  
其他文献
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重新解读,特别是梳理包括伊壁鸠鲁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费尔巴哈自然主义、马尔萨斯人口论、达尔文的进化论、摩尔根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因为它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它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实践的、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对时代脉搏的把握。市民社
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人对于认识自己的“主体性”就从未中断过。在哲学发展的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阶段,主体性问题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思维着、认识的“自我
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1975)在1958年出版的《The HumanCondition》一书中,以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境况。阿伦特认为,工业革命、宗教改革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