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及目的:胸痹心痛病名最早见于秦汉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其中有少许症状描述。 《黄帝内经》中对“心痛”的症状和分类进行了描述,将“心痛”分为“厥心痛”、“真心痛”,并指出预后,但并无治则治法。其后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胸痹心痛合为一篇提出了胸痹心痛的病机为“阳微阴弦”的本虚标实之证,并根据症状不同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剂。晋隋时期葛洪、王叔和等人进一步阐述了厥心痛和真心痛的区别,并提出厥心痛实为心包络代心受邪。宋金元时期李杲、朱丹溪等人多将心痛胃脘痛在一起讨论,刘完素将心痛分为寒厥、热厥、大实三种,整体上将“心痛”的范围扩大了,治疗多重视辛温散寒补益脾胃等。明清时期以王肯堂及其《证治准绳》为代表,“心痛”与“胃脘痛”、“膈下痛”从病机及症状等方面区别开来。各医家通过注解仲景《金匮要略》中对胸痹心痛的病机论证,丰富对了胸痹心痛的病机理解。叶天士多从活血逐瘀的角度治疗胸痹心痛,王清任尤其重视气血,开创了膈下逐瘀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补阳还五汤、通窍活血汤等著名方剂,并且在活血同时重视补气,丰富了仲景以来较单调的辛温化痰法治疗胸痹心痛,其理论及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胸痹心痛的治疗中。目前中医界所谈论的“胸痹心痛”中的“厥心痛”基本对应西方医学“冠心病心绞痛”,现代中医总体认为,胸痹心痛病机大致为:年老阳气虚损不能温煦血脉不能鼓动气血运行、久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多损伤脾胃酿痰阻脉、情志不调日久伤脾酿痰阻脉、阳气本虚寒邪内侵凝滞血脉。皆是从仲景“阳微阴弦”、“本虚标实”理论扩展而来。病位在心(一说心包络),但根据五脏相关理论,其余四脏皆与其有密切关联。胸痹心痛发作期多表现为痰浊、瘀血阻滞而痛,疼痛位置主要在膻中或左边胸部,疼痛多为发作性疼痛,同时可伴有上肢、头颈部放射痛,可伴有面容苍白、大汗或冷汗、喘促等,治疗当以化痰理气活血逐瘀为主;缓解期多表现为心、脾、肾等亏虚之气短心悸、乏力,治疗当以补益气血平衡阴阳,尤其以补益心气心阳为主。病情轻者发作频率低,程度微小的胸部闷窒或隐秘不明显疼痛,或模糊的的不适;病情重则胸痛程度剧烈,疼痛性质呈压榨性疼痛及绞状痛。发作可有诱因,多为劳累、饱食、寒冷以及情绪激动等。本文中医方面从定义、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面系统梳理了中医经典著作中对胸痹心痛的描述,总结了近代中医方面对胸痹心痛治疗的新方法。西医方面总结了冠心病心绞痛现代西医研究成果。方法:本文主要运用两种研究方法:文献采集,临床病案分析。对张久亮主任治疗冠心病的思路及临床经验进行研读、分析。汇报分析两例典型经影像学确诊的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患者,其中一例应用联合中西医治疗1年,治疗前后症状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著好转。另一例治疗前后心电图示心肌缺血情况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