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口腔颌面部的主要恶性肿瘤,一般占颌面部癌瘤的80%以上。OSCC易局部侵袭和转移,病灶的局部复发和转移是OSC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如能在OSCC形成前发现OSCC标志物的出现,提高OSCC的早期诊断率,争取把癌变过程阻止在癌前或者早期阶段,对提高OSCC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病死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学现象。不管是肿瘤细胞从原发灶上脱离、血管壁异质或同质瘤栓的形成,还是肿瘤细胞浸出血管的侵袭和转移过程,细胞黏附分子(cellular adhesive molecular,CAM)均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CAM是细胞黏附功能的执行者,是位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CAM通过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间的相互作用,参与多细胞生物的多种生理及病理过程。研究表明,CAM不仅参与胚胎的形成,维持正常组织结构、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而且还介导着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和ECM的相互作用,在肿瘤转移的多阶段序贯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AM家族中的CD44S尤其是CD44V与肿瘤细胞和周围基质的黏附能力有关,它在转移性肿瘤中的选择性表达及其与细胞骨架的相互作用在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常作为诊断或判断人类恶性肿瘤的指标。目的通过检测CD44S和CD44V5在OSCC及正常口腔组织(normal oral tissue,NOT)中的表达,探讨CD44S和CD44V5在OSCC及NOT中的表达有无差异;了解OSCC中CD44S和CD44V5的表达与OSCC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OSCC中细胞黏附分子CD44S、CD44V5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treptavidin Peroxidase,SP)法分别检测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提供的2007~2011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切除的具有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的59例OSCC标本及12例NOT标本中细胞黏附分子CD44S及CD44V5的表达。OSCC所选标本为首诊确诊、无放化疗和其他抗肿瘤治疗史,亦无癌瘤史。NOT标本来源于拔除埋伏阻生第三磨牙者及牙槽嵴修整者。结果CD44S和CD44V5在OSCC中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其在NOT中的表达,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分化组OSCC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中低分化组(P<0.05),在伴有淋巴结转移及无淋巴结转移OSCC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Ⅲ~Ⅳ期OSCC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CD44S和CD44V5的表达在OSC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参数方面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D44S和CD44V5的表达在OSCC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参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CD44S和CD44V5的阳性表达率及染色深度随OSCC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增加,伴有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表达率及染色深度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且在OSCC中CD44S和CD44V5的表达具有相关性(Gamma相关系数G=0.572)。结论CD44S和CD44V5的表达与OSC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其表达在OSCC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参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44S和CD44V5的异常表达与OSCC的侵袭和转移能力密切相关,其可作为预测OSCC侵袭和转移潜能的指标。检测CD44S和CD44V5分子的表达水平可用于OSCC的早期诊断,利于临床制定OSCC的手术方案和综合治疗方案,以提高OSCC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和病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