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吉尼亚链霉菌IBL14中sviscsn基因簇功能分析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gan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菌和古细菌中广泛存在着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被称之为CRISPR系统,这个CRISPR作为原核生物中可获得性免疫功能器官而存在。外源的遗传物质(病毒DNA或质粒)片段经剪切加入到CRISPR的repeat间隔中成为spacer,当外源遗传物质再次侵入细菌时,CRISPR通过特异性识别定向攻击并降解其外源遗传物质,从而达到免疫的作用。  维吉尼亚链霉菌IBL14(Streptomyces virginiae IBL14)是实验室分离得到的一株能以多种甾体化合物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的菌株,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能生物催化薯蓣皂苷元(diosgenin)F-环(C-25羟基化)的微生物。实验室对该菌株进行了全基因测序和功能分析预测,发现染色体存在18个CRISPR位点,其中两个CRISPR位点之间存在一个Cas蛋白群,顺序为cas7,cas5,cas3,cas4,cas1,cas2,将其命名为I-B-svi型CRISPR-Cas系统,已证实可对自身染色体进行基因编辑。同时发现该菌株染色体中的4个结构基因:细胞色素p450基因(svu001)、RmLC-like基因(svicup02)、细胞色素p450基因(svu015)及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svinos01),相邻连接成一个转录子,命名为sviscsn基因簇。  该论文旨在研究维吉尼亚链霉菌IBL14中细胞色素P450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对sviscsn基因簇中4个基因通过自身的I-B-svi型CRISPR-Cas系统对其基因进行敲除,得到相应的突变株,结合生物转化,生理形态和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对其酶基因功能进行分析,结合大肠杆菌为宿主构建相应的重组菌株,通过重组菌对精氨酸为底物进行生物转化,产物分离与鉴定,确定其转化途径中酶基因功能。本课题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发现菌株IBL14基因组中存在一个sviscsn基因簇;2)经I-B-svi型CRISPR-Cas系统自敲除获得五株突变菌株IBL14Δsvu001、IBL14Δsvicup02、IBL14Δsvu015,IBL14Δsvinos01,IBL14Δsviscsn,发现该五株突变菌株在培养基中生长速度;3)有趣的是:sviscsn基因簇顺序基因敲除导致菌落颜色变化加深,全部敲除的,颜色恢复;4)该4个基因分别克隆于大肠杆菌后得到重组子,经诱导表达和加入精氨酸转化,发现CYP酶Svu001,Svu015可以在L-精氨酸的N原子上引入具有区域选择性和立体专一性的ω-羟基。
其他文献
氢能是一种理想的能源载体,具有无污染、能量密度高、可实现各类能源的能量转移等优点。电解水可制得高纯度氢气,但因能源消耗大,大规模的实际生产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需要通过开发高催化活性的电极材料来降低析氢过电势。本论文中,在不同基底电极表面分别修饰镍铜纳米合金和2-氨基-5-巯基-1,3,4-噻二唑(AMT),研究两种材料对析氢反应的电催化活性。通过恒电流法在铜基底表面沉积不同原子比的NiCu合金,并
布鲁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兼性胞内寄生菌,由其引发的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传播的、以流产和发热为特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对人、畜危害极大,近年呈
传统的太阳能电池只具有能量转化作用,而缺少直接储存电能的功能,使得太阳能电池应用受到很大限制。本论文采用原位复合的方法获得颗粒分散均匀的TiO2/carbon aerogel负极材料,开展集高转化效率与能量存储的一体化太阳能电池研究,有利于推动光伏电池的发展及广泛应用。利用SBA-15作为模板剂制得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成功地获得了结构形貌规则的S/carbon aerogel复合材料样品。通过X射线
侧耳属(Pleurotus)属担子菌纲,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因其易于栽培,产量大,在全世界最重要的蘑菇栽培中位居第二。目前,已发现的侧耳属中约有50多种,比较常见的食用侧耳属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