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临终关怀是人类最崇高的“晚霞工程”,莎士比亚曾说过,人在临近人生终点的时候往往也是这一生中最耀眼的时刻,就像美丽的夕阳、乐曲的高潮、陈年的佳酿一样,留给他人的记忆最深刻、最温暖、也最难忘。它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主体意识觉醒、主体地位凸显的重要表现。我国临终关怀本土化起自上世纪80年代,受传统文化观念、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综合素质等因素影响,我国临终关怀产业的现状其实并不理想。因此,探讨制约我国临终关怀产业发展的受阻原因和限制,并制定相关解决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已经普遍意识到,临终关怀是一项关乎亿万国人生命尊严的大事。于我国传统文化而言,临终关怀虽系舶来之品,但二者之间却存在着大量的联系。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潜力,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来自各方面的困难和阻力,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有可能使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蒙受重大损失。本文重点从生命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分析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坎坷发展过程,并深入分析了临终关怀在我国发展之所以屡屡受阻的各种原因,然后通过借鉴国外临终关怀发展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和历史传统,旨在探索一条中国特色临终关怀的发展道路,并以此为基础,来扫除临终关怀发展的拦路虎,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健康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临终关怀的理论阐释。首先,对临终关怀提出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概括和分析。在我国,临终关怀是伴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快、“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日益普遍、以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为代表的疾病谱系的急剧变化和人类主体意识的逐渐增强而备受关注的;其次,对临终关怀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从临终关怀的发展史、三个维度和理论现实价值进行了重点阐释;再次,阐述了临终关怀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并着重解释了人道主义原则和适度治疗原则,以此来澄清临终关怀与我国传统孝道和生死观之间的本质区别,以确立科学的临终关怀理念。第二部分是对我国临终关怀现实问题的分析。首先,对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概括和分类,包括本土化临终关怀护理模式的缺位、临终关怀机构运转资金的匮乏、社会资源整合力度的欠缺、临终关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临终关怀规范和制度的缺失等等;其次,从经济发展水平失衡、传统文化背景差异、临终教育滞后、医疗体制制约等方面,分析了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是造成我国临终关怀发展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相比,我国传统文化本身就富含着很多禁锢临终关怀发展的不利因子;对于临终护理知识的欠缺,会直接关系到临终关怀机构整体服务质量的保持和提高,从而影响到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临终关怀运行发展的每一步都与国家医疗体制模式息息相关。第三部分是对国外临终关怀现状的介绍及成功经验的总结。本文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国家的临终关怀进行了介绍,主要介绍和分析了英国、美国、德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临终关怀的开展情况;其次,结合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面临的障碍,从募资渠道多样、社会化程度高、教育体系完善、机构设置完备、服务标准规范等方面,总结和凝练出国外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和技术。第四部分提出了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的主要对策。本文认为,我国的临终关怀必须以我国的基本国情为依据,结合我国多样化需求,构建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城乡、社区、家庭养老和临终关怀相结合的中国特色临终关怀模式;要积极引入市场,通过临终关怀医院的市场化运作和临终关怀机构的市场试点设计,来激活临终关怀的市场化运营机制;要构建合作机制,深化临终关怀力度;还要通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督促在职人员岗中培训和加强文化渲染力度的方式,来提高和提升临终关怀相关从业人员、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综合实力;要加强政府干预,制定一系列临终关怀相关政策法规为保障,努力为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顺利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