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今日,考试仍然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中考和高考,其对学生的作用不言而喻。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考试题必然会对中学数学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早在2003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起,北京市海淀区就作为课程改革试验区开始依据《标准》进行独立的中考试卷命题,至今已有4年。2007年,北京市将在全市范围内统一依据《标准》进行命题,同时高中阶段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在这一要求下,依据《标准》编制的中考试题相对于依据原来的《教学大纲》编制的试题而言,在试题类型、题目数量、考查目标、试题难度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的不同。无论作为教师还是作为教育研究者,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的成绩不应该是唯一的关注点,而更应该注意考试的变化、蕴藏在变化之中的教育规律以及考试本身对教学产生的影响。基于这样的考虑,对中考试题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对北京市2003年至2006年两种中考试题(依据《标准》编制的“课标卷”和依据《大纲》编制的“大纲卷”)进行分值、题型等几方面的对比,分析两种试题在考查目标和评价方法上的变化,对传统题型与新题型加以对比和思考,为中学数学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实施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