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油田生产过程中,开发井在正式投产以前,确定其产能是一项十分重要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单井产能的准确评价和预测是编制油气田生产开发方案的基础,是否能够准确地评价和预测单井产能,将直接关系到主体开发技术的优选、生产开发井网的部署以及地面管网的建设等一系列技术问题,是衡量油气田开发方案的可操作性的关键指标。一般说来,产能是油气储层动态特征的一个综合指标,它是油气储层生产潜力和各种影响因素之间在互相制约过程中达到的某种动态平衡。产能评价与预测技术是一种对油气储层产油气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技术。由于影响和制约单井产能的因素是不确定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因素,因此单井产能评价是目前油气田开发工作的难点问题。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是在内陆湖盆条件下形成的河流~三角洲~湖相沉积体系,属于具有低孔隙度、低(超低)渗透率特点的岩性油气藏。本研究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1储层为对象,重点开展了罗1井区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和储层特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微观、油藏流体以及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和制约单井产能的主控因素。在渗流力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岩性、物性、电性以及各种测试资料,对复杂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储层的渗流模型进行分析,对大量井资料(动态、静态资料和试采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研究储层产能的评价和预测方程,最终得到油气储层单井产能与油层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渗透率、电阻率以及启动压力梯度、压力敏感系数和有效烃浓度等参数之间的多元关系,建立了储层单井产能的评价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运用现代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理论,借助常规岩心观察描述和各种分析化验资料包括薄片鉴定、铸体薄片分析、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粒度分析等对罗1井区长81油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毯式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前缘亚相广泛分布;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洼地和水下天然堤等微相;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主要的储集体;砂体连片性较好,纵向上属多期河道叠加而成,平面上多成条带状分布。(2)在沉积微相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现代成熟的储层分析技术对储层的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气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研究区长81储集砂体成分主要为长石和石英,其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高;填隙物主要为胶结物,包括碳酸盐胶结物、泥质胶结物和少量的硅质胶结物,杂基主要是粘土物质,其含量较少;砂岩颗粒以次棱角状为主,颗粒支撑: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主要是长石和浊沸石的溶蚀)等,其成岩作用阶段属于中成岩作用的A~B期阶段。(3)研究区目的层位储层砂体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残余粒间孔隙和长石溶孔,孔喉半径整体较小,平均有效孔隙度为10.51%,平均相对渗透率为0.92×10-3μm2,总体来看,姬塬地区属于低孔低渗(特低渗)储层,物性较差,排驱压力较大。(4)影响和制约现阶段储层单井产能评价的因素主要包括:①沉积和成岩作用等宏观控制因素,沉积微相控制了储层砂体的展布、大小、厚度等直观方面,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制约主要体现在改变了储层的有效孔隙度和相对渗透率;②储层微观特征对产能的影响,比如储层物性参数、孔隙结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态、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启动压力梯度等;③油藏流体特征对产能的影响,只要指油层有效厚度、油藏规模和流体相渗形态;④主观人为因素。(5)以渗流力学理论为依据,结合上面沉积、储层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统计各项钻井、测井、试井以及分析化验资料数据的基础上,按照可靠易得的原则利用灰色关联分析优选出影响产能相关性最高的一组参数(油层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渗透率、启动压力梯度、有效烃浓度等),建立了其与单井产能之间的多元关系。运用Matlab软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统计分析得到了油层单井产能的评价模型。并对姬塬地区罗1井区长81油层组部分开发新井眼进行了产能预测,结构表明其效果较好,对姬塬油田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