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在世界上位于第七位,致死率位于第六位。在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位于第三位,致死率位于第四位。 近年来,研究特异靶向肿瘤干细胞的治疗方法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肿瘤干细胞可以自我更新,对放化疗不敏感,常规的治疗虽然会导致肿瘤体积的缩小或肉眼消失,但治疗后残存的肿瘤干细胞可以形成新的肿瘤,引起肿瘤的复发。因此,探究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调控机制十分重要。 食管癌干细胞缺乏特异的表面标志物,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实验室已经利用侧群细胞分选法从食管癌细胞系中分离和识别 SP细胞,并且证明SP细胞与肿瘤干细胞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如自我更新的能力、高度增殖、肿瘤发生的能力和对化疗药物的抵抗性。因此我们认为SP细胞富集了食管癌干细胞。经过基因芯片和测序分析,我们发现在食管癌SP细胞和NSP细胞中存在许多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TM4SF1在SP细胞中高表达。 TM4SF1是一个四跨膜的小分子蛋白,在甲状腺癌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可以作为单独的表面蛋白的标记物。目前,已有研究在胰腺癌中证实TM4SF1是miR-141的靶基因。而miR-141是miR-200家族的一员,有大量研究报道这个家族在干细胞干性维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结合我们前期的研究,在食管癌中TM4SF1和miR-141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它们对食管癌干细胞又起到什么作用呢?这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 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验证了TM4SF1和miR-141在食管肿瘤干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随后研究了TM4SF1和miR-141在食管癌细胞的关系,并探讨了TM4SF1和 miR-141对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致癌性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TM4SF1和miR-141在食管癌和食管癌干细胞中的表达 方法: 1.收集115对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标本,采用RT-PCR比较TM4SF1在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差异。 2.流式细胞分选法检测KYSE150和KYSE180细胞中SP的比例,分别收集富集食管癌干细胞的SP细胞和NSP细胞。 3.提取RNA和蛋白,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M4SF1mRNA和TM4SF1蛋白在SP细胞和NSP细胞的表达。 4.RT-PCR检测miR-141在在SP细胞和NSP细胞的表达。 5.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RT-PCR结果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RT-PCR结果显示:TM4SF1在115对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没有明显差异。 2.KYSE150和 KYSE180中都存在 SP细胞,比例分别为0.9%±0.2和0.7%±0.2。 3.在KYSE150和KYSE180细胞中,TM4SF1 mRNA在SP细胞中高表达,在NSP细胞中低表达;TM4SF1蛋白在SP细胞中均较NSP细胞高表达。 4.在KYSE150和KYSE180细胞中,miR-141在SP细胞中低表达,在NSP细胞中高表达。 第二部分:TM4SF1调控食管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致癌性 方法: 1.siRNA和TM4SF1质粒转染KYSE150细胞,western blot验证转染效果。 2.流式检测KYSE150、pENTER、pENTER-TM4SF1、NCsiRNA、DsiRNA-1、DsiRNA-2、DsiRNA-3各组细胞SP比例。 3.CCK8法检测上述各组细胞生长能力。 4.DDP作用后48h,CCK8法检测上述各组细胞的细胞存活数。 5.Transwell小室实验比较上述各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 6.体外克隆形成实验比较上述各组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7.构建慢病毒载体,包装过表达和沉默 TM4SF1的慢病毒,分别转染KYSE150细胞,建立稳转的 Lenti-TM4SF1、Lenti-NC、Lenti-shRNA1、Lenti-shRNA2、Lenti-shNC细胞系,western blot验证转染效果。 8.裸鼠成瘤实验,比较7中提到的各组细胞形成的瘤重。 9.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肿瘤质量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siRNA-1、siRNA-2、siRNA-3和TM4SF1质粒转染KYSE150细胞是有效的,TM4SF1蛋白表达量发生了相应改变。 2.pENTER-TM4SF1组 SP比例增高,DsiRNA-1、DsiRNA-2、DsiRNA-3组SP比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上述各组细胞生长曲线没有明显差异。 4.pENTER-TM4SF1组细胞存活数明显高于 KYSE150和 pENTER组。DsiRNA-1、DsiRNA-2、DsiRNA-3组细胞存活数明显低于KYSE150和NCsiR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5.pENTER-TM4SF1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DsiRNA-1、DsiRNA-2、DsiRNA-3组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6.pENTER-TM4SF1组形成克隆数目明显增多,DsiRNA-1、DsiRNA-2、DsiRNA-3组形成的克隆数目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7.成功建立稳定高表达TM4SF1的 Lenti-TM4SF1细胞系和沉默 TM4SF1表达的 Lenti-shRNA1和 Lenti-shRNA2细胞系以及它们的对照组 Lenti-NC和Lenti-shNC细胞系。 8. Lenti-TM4SF1组形成的瘤重明显高于对照组, Lenti-shRNA1和Lenti-shRNA2组形成的瘤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第三部分:miR-141靶向抑制TM4SF1的表达 方法: 1.Target Scan6.0预测TM4SF1和miR-141的靶结合位点。 2.化学合成的 hsa-miR-141 mimics和对照 NC-mimics转染 KYSE150, RT-PCR验证转染后 miR-141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各组细胞TM4SF1蛋白的表达。 3.构建TM4SF13’UTR及TM4SF13’UTRmut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质粒,在转染了hsa-miR-141 mimics和NC-mimics的KYSE150细胞中进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4. miR-141 up慢病毒和阴性对照病毒转染KYSE150细胞, RT-PCR验证miR-141表达情况。 5.Western blot检测TM4SF1在Lenti-miR-141、Lenti-GFP、KYSE150细胞中的表达情况。 6.在Lenti-miR-141、Lenti-GFP、KYSE150中进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 7.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RT-PCR结果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TM4SF1的3’UTR在+157~+163bp有一个miR-141的保守结合位点。 2.转染了化学合成的hsa-miR-141 mimics后KYSE150中miR-141表达水平较NC和亲本KYSE150组表达水平增高,TM4SF1蛋白表达降低。 3.在 KYSE150、miR-141 mimics、NC mimics三组细胞中,转染了TM4SF1-3’UTR与转染 pIS0空载相比,都出现了报告基因活性的降低。在miR-141 mimics组细胞中转染TM4SF1-3’UTR的报告基因的活性与对照细胞相比显著下降。在 KYSE150、miR-141 mimics、NC mimics三组细胞中,转染TM4SF1-3’UTRmut质粒后与转染TM4SF1-3’UTR质粒相比报告基因的活性都有一定的升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4.Lenti-miR-141与对照Lenti-GFP和亲本KYSE150细胞相比,可以高表达miR-141。 5.Lenti-miR-141与Lenti-GFP和亲本KYSE150细胞相比,TM4SF1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下降。 6.与转染pIS0空载的细胞相比,其它各组转染了TM4SF1-3’UTR的报告基因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对于 Lenti-miR-141细胞来说,转染TM4SF1-3’UTR的报告基因的活性与对照细胞相比显著下降。在三组细胞中转染TM4SF1-3’UTRmut质粒后,与转染TM4SF1-3’UTR质粒相比,报告基因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第四部分:miR-141调控食管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致癌性 方法: 1.流式分选法检测Lenti-miR-141、Lenti-GFP、KYSE150细胞SP比例。 2.CCK8法检测Lenti-miR-141、Lenti-GFP、KYSE150细胞生长能力。 3.DDP作用48h后,CCK8法检测Lenti-miR-141、Lenti-GFP、KYSE150细胞存活数。 4.Transewell小室实验比较Lenti-miR-141、Lenti-GFP和KYSE150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 5.体外平板克隆实验比较Lenti-miR-141、Lenti-GFP、KYSE150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 6.裸鼠体内成瘤性实验,比较3组细胞形成的瘤重。 7.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肿瘤质量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Lenti-miR-141组SP比例和Lenti-GFP组、KYSE150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组细胞生长曲线没有明显差异。 3.DDP作用后,Lenti-miR-141组和Lenti-GFP组、KYSE150组相比细胞存活数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Lenti-miR-141组和Lenti-GFP组、KYSE150组相比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Lenti-miR-141组和Lenti-GFP组、KYSE150组相比形成克隆数目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Lenti-miR-141组的瘤重明显低于Lenti-GFP组和KYSE15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第五部分:miR-141通过抑制TM4SF1调控食管癌干细胞 方法: 1.在Lenti-miR-141细胞株中转入TM4SF1质粒,Lenti-GFP组、KYSE150细胞中转入siRNA1,western blot检测TM4SF1蛋白的表达。 2.流式分选方法检测各组细胞SP比例。 3.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比较各组细胞形成克隆数目。 结果: 1.Lenti-miR-141细胞株中转入TM4SF1质粒,TM4SF1蛋白表达水平恢复。 2.Lenti-miR-141细胞株中转入TM4SF1质粒,SP比例恢复。 3.Lenti-miR-141细胞株中转入TM4SF1质粒,克隆形成能力恢复。 结论: 1.TM4SF1在食管癌干细胞中高表达,miR-141在食管癌干细胞中低表达;二者均影响食管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致癌性。 2.TM4SF1是miR-141的下游靶基因,TM4SF1的表达受miR-141调控。 3.TM4SF1的表达水平可以影响食管癌细胞中的肿瘤干细胞的表型变化, TM4SF1表达越高,SP比例越高。在体外实验中,TM4SF1高表达可增加细胞对化疗药物抵抗性,增强食管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增强克隆形成能力,在体内可以促进裸鼠成瘤能力。反之亦然。 4.miR-141高表达可以降低食管肿瘤干细胞的比例。在体外实验中,miR-141高表达,增强细胞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抑制食管癌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降低克隆形成能力,在体内可以抑制裸鼠成瘤能力。 5.miR-141通过抑制TM4SF1的表达,影响食管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致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