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穿胛热”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与提插泻法比较后评价穿胛热在治疗肩周炎时即刻止痛效果、减轻伴随症状方面的优势,为临床治疗肩周炎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研究方法为随机对照。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9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穿胛热组(治疗组)45例和提插泻法组(对照组)45例,按照试验方案分别进行治疗。穿胛热组以患侧天宗,尺泽,外关,合谷,后溪,阳陵泉,条口穴为治疗穴位。针刺天宗穴得气后,此穴运用温通针法,其余穴位运用平补平泻法使其得气。提插泻法组取穴与穿胛热组相同,天宗穴得气后运用提插泻法1 min。两组留针时间均为30 min。穿胛热组和提插泻法组治疗频次均为隔日一次,一个疗程10次,共治疗一个疗程。两组在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和一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肩周部的疼痛情况进行VAS评分统计、肩关节功能评分统计、红外热像图统计,在整个治疗周期完成后对患者进行总体疗效评价和改善率评价,最后再用统计学分析收集的临床数据指标。结果:1.穿胛热组和提插泻法组在治疗一个疗程结束后的组间积分比较,其结果P<0.05,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两个组的患者在一个疗程结束后对肩周部VAS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的VA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其结果P<0.05,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首次治疗后对即时止痛效果的VAS评分比较中,穿胛热组的优良率为88.9%,提插泻法组的优良率为68.9%,对两组优良率的结果比较中P<0.05,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两组等级资料Ridit分析的结果显示,P<0.05,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穿胛热组和提插泻法组在治疗一个疗程结束后的组间积分比较,其结果P<0.05,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两个组的患者在一个疗程结束后对肩周部肩关节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的肩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组内比较,其结果P<0.05,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穿胛热组和提插泻法组在治疗一个疗程结束后的组间积分比较,其结果P<0.05,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两个组的患者在一个疗程结束后对红外热图中显示的肩周部温度与治疗前的红外热图中显示的肩周部温度进行组内比较,其结果P<0.05,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穿胛热组和提插泻法组的患者在进行改善率评价比较时,穿胛热组的优痊率为86.7%,提插泻法组的优痊率为51.1%,对两组的优痊率进行比较,其结果P<0.05,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等级资料的Ridit分析中显示P<0.05,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总体疗效评价比较中,穿胛热组的显愈率为86.7%,提插泻法组的显愈率为68.9%,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7.8%和86.7%。在对两组显愈率的比较中P<0.05,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等级资料的Ridit分析中显示P<0.05,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穿胛热与提插泻法对肩周炎患者都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以穿胛热治疗肩周炎的方法优于提插泻法。2.患者在改善症状、体征以及上肢活动受限程度等方面穿胛热优于提插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