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f012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方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国的社会秩序遭受了猛烈的冲击,传统儒家文化的社会整合作用逐渐式微,新的价值规范体系又尚未建立,整个国家内外交困、危机四伏,面临着解体的威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晚清重臣李鸿章积极探寻新的社会整合与控制方式。李鸿章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自幼接受正统的儒学教育,因而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忧患意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与“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是其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的文化基因。而在与西方接触交涉的过程中,李鸿章又意识到中国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学习西方当属救国之急务。于是,李鸿章在维护中国传统文化与学习西方先进文明之间、在因循守旧与立志革新之间徘徊游走,从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等层面提出了整合方案,并付诸实践。在社会制度层面,李鸿章提出“中体西用,道器兼备”,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制度的主体地位,认为中学可以“治人心”,具有精神价值;而西学可以“应世事”,具有物质价值,论证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兼容并蓄的方式,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这一思想有效地减少了改革的阻力、维护了民族尊严,能够防止社会迅速解体。在社会组织层面,李鸿章提出“团、练合一,守望相助”。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李鸿章回到家乡安徽,基于乡邻、亲族、门生故旧等地缘、血缘和业缘关系,努力发展团练,一方面对广大民众进行教育,使其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不敢藏留匪患;另一方面,组织军事训练,共同抵御外敌,形成了一支整齐可用的团练势力,对于维护安徽乃至整个清王朝的社会秩序都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在价值观念层面,李鸿章提出“改革科举,兴学育才”。一方面维护科举制度在形成价值认同、促进社会流动等方面发挥的社会整合作用,另一方面,改革科举制所带来的人才禁锢等种种弊端,努力变革考试功令,兴办新式学堂,派遣幼童出国,引导有志之士明习洋务,使科技强国的理念深入人心,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在价值观念层面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整合与控制。与身处同一时代的康有为相比,李鸿章社会改革的步伐更加平稳缓慢,他的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更加务求实效。当然,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李鸿章社会整合与控制思想存在缺陷和不足,其根本目的亦是在于维护晚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但是,李鸿章的种种努力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延缓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道路,对当前的社会建设也存在一些有益的参考。
其他文献
从江侗族的传统刺绣品丰富多彩、美丽实用,可以称得上是一件件的艺术珍品。刺绣纹样的色彩斑斓,对比强烈,丰富多变,是色彩搭配中的经典之作。朴实无华的刺绣妇女靠着自己对生
LEO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卫星与终端的运动会造成可观的多普勒效应。当系统采用OFDM传输体制时,多普勒效应会造成OFDM数据点的旋转及子载波间干扰(ICI)。通过分析LEO卫星的运动规
谐音是汉民族在日常语言生活中借助音同或音近的词语进行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喜闻乐见的修辞手法。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传世巨作《红楼梦》,文人墨客、平
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对物质、金钱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伴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企业家”一词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他们
凡读过古代章回体小说的人都知道,几乎小说的每一章的结尾处都会留下一个悬念,不是某某人物被围困难以脱身,就是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或事情最危急的关头,突然跳出一位英雄来,
本文分析了从1949年到2012年公共图书馆借阅制度的基本情况,这些基本情况包括借阅时间、借阅证办理、读者借阅权、借阅方式和对于读者借阅违规处理等方面。本文主要目的在于:
两千多年来,广西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从未间断过,形成了和谐共生的文化传统。考察广西民族团结的发展历程,民族文化交融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正是持续不断的文化交融奠定了广
<正> “活命哲学”的代言显然是对池莉小说的误读,如果追寻“活命”背后的精神价值倒不失是对她小说的一种理解。深入池莉的内心,我们会发现,池莉对市民的书写仅仅是以此观照
<正>有人洗牙后,牙缝感觉比以前宽了,这是因为他们的牙石较多,治疗前感觉不到有牙缝,因为肿胀的牙龈和牙结石把牙缝充满了,当去除牙结石后,牙龈肿胀消退,本来存在的牙缝就暴
期刊
隐喻发生的语境和隐喻的语义预设相互影响,决定了隐喻的理解。语境确定了语言表达式是否需要隐喻理解。语境还在在表达式的语义基础上,生成合理的隐喻理解的视角,决定隐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