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期望通过本研究充分发挥中医针灸疗法优势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进行治疗,并为进一步拓展和推广其日后临床应用打下基础。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综述了中医学、现代医学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认识和治疗,以及经筋理论的研究进展。临床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经筋理论为指导,以“以痛为腧”为原则,依据导师庄礼兴教授临床经验,循膝关节相关的经筋系统进行排查,每次选取4个痛点进行手法操作。快速刺入病灶点,针刺深度要达到骨膜,并沿经筋循行路线于该病灶点上下各1寸处傍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一次,手法为捻转泻法,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对照组为常规针刺组,参照石学敏主编《针灸学》(第五版),选择犊鼻、内膝眼、阳陵泉、足三里。针刺手法、补泻手法同治疗组,针刺深度按常规进行,同时不需傍刺。治疗共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McGill简化疼痛量表中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VAS)、临床症状评分、WOMAC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膝关节骨性关节量表以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结果:VA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相当。经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有效的缓解疼痛症状。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提示2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治疗组缓解疼痛程度明显。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相当。经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有效的改善临床症状。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提示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治疗组改善明显。WOMAC评分结果:疼痛症状评分方面,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疼痛评分相当。经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有效的改善疼痛症状。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提示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治疗组改善明显。僵硬症状评分方面: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僵硬症状评分相当。经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有效的改善僵硬症状。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提示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效果相当。日常生活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日常生活的困难评分相当。经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有效的改善日常生活的困难程度。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提示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治疗组改善明显。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可以达到76.67%,高于对照组63.33%;作为一种退行性改变,本病治愈率不高,在显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疼痛作为本病最早出现、最主要的症状,应作为衡量本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方面。在本研究中,VA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WOMAC中对于疼痛的评分均显示两组在治疗后疼痛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组间比较可以进一步发现,采用经筋理论指导下的针刺方法止痛效果更加理想。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是影响中老年人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病情发展是治疗该病的重要目标。本研究中,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的困难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有效的改善日常生活的困难程度。组间比较发现以治疗组改善明显。本研究显示,治疗组可以达到76.67%,高于对照组63.33%;作为一种退行性改变,本病治愈率不高,在显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筋刺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显著减轻疼痛症状、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患者易于接受,是值得推广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