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珍稀濒危植物细茎石斛的亲缘地理学和保护遗传学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ping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茎石斛(Dendrobium monili诉rme(Linnaeus)Swartz)隶属于兰科(Orchidaceae)石解属(Dendrobium),是间断分布于东亚地区的珍稀濒危物种,它具有很高的药用和观赏价值。因人类过度采挖和生境的恶化,细茎石斛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所以迫切需要开展东亚濒危细茎石斛的亲缘地理学和保护遗传学研究,为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和持续地开发该植物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我们收集了代表细茎石斛自然分布范围的18个野生居群,分别来自日本(1个居群),韩国(1个居群),中国内陆(15个居群:分别来自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湖北和河南等省)及中国台湾(1个居群)用于本研究。然后利用筛选出来的两条叶绿体片段和两条线粒体片段分析细茎石斛的进化动态历程和时空分布成因;利用荧光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法进行了细茎石斛野生居群和人工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和遗传结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叶绿体序列和线粒体序列的细茎石斛亲缘地理学研究筛选了两条叶绿体基因间隔区片段(trnC-petN和和trnE-trnT)和两条线粒体内含子片段(nad1/b-c和nad7/2-3)分别对细茎石斛18个野生居群进行亲缘地理学研究。两种片段分别检测到35种叶绿体(cpDNA)单倍型和30种线粒体(mtDNA)单倍型;两个标记均表现出高水平的单倍型多样性(cpDNA:Hd=0.8862;mtDNA:Hd=0.8733)和总遗传多样性(cpDNA:HT·= 0.9011;mtDNA:HT=0.8886),而且两个标记均揭示了 NST显著大于其相应的GST(cpDNA:NST=0.586>GST= 0.328,P<0.05;mtDNA:NST= 0.722>GST= 0.451,P<0.05),表明了现存的细茎石斛居群存在明显的亲缘地理结构。根据cpDNA数据失配分布(Mismatch distribution)分析和中性检测表明本研究的细茎石斛总居群和中国内陆的居群分别在0.56 Ma和0.54 Ma时经历了明显的扩张事件;而mtDAN数据的失配分布分析未揭示出存在近期扩张事件。cpDNA和mtDNA分子数据结果不一致,可能是因二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有关。cpDNA和mtDNA单倍型亲缘关系分析表明,可将所有细茎石斛单倍型分为2支(CladeA和CladeB)。中国内陆与日本无共享单倍型,可能是由异域进化造成的。根据cpDNA和mtDNA的结果,我们推测细茎石斛可能存在多个避难所。2.基于荧光AFLP分子标记野生细茎石斛居群的保护遗传学研究利用荧光AFLP分子标记法对细茎石斛15个野生居群160个样本进行居群遗传学研究。我们发现细茎石斛具有高水平遗传多态性(100%)、低水平的总遗传多样性(Ht=0.1520)和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FST= 0.1026)的特征。STRUCTURE分析表明细茎石斛居群分成中国西南部和中国中部-东南部和岛屿三组与居群的地理分布一致。AMOVA(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分析揭示了居群内的遗传变异(80.80%)显著高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19.2%)。Mantel test证明细茎石斛居群存在IBD(Isolation by distance)现象,但IBD不存在邻近居群里,这可能是由于地理距离远和高度片段化造成的。根据这些研究结果为细茎石斛的合理利用和发展提出一些有效的保护策略。3.基于荧光AFLP分子标记人工栽培细茎石斛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为了促进野生濒危植物迁地栽培保护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对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定期评估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为了评价迁地栽培细茎石斛对保护其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性,我们利用荧光AFLP分子标记法对4个栽培细茎石斛居群(共80个样本)和其相应同地区的4个野生细茎石斛居群(共47个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细茎石斛居群的遗传多样性(Ht= 0.1868)稍微低于野生细茎石斛居群的(Ht=0.1955),但差异不明显;聚类分析揭示同地区的野生和栽培居群里的样本明显被聚在一起,这暗示迁地栽培能有效地保护濒危植物细茎石斛的种质资源。根据以上的居群进化历程和居群遗传结构的研究结果,我们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1)对细茎石斛就地保护时,将中国西南部、中国中部-东南部及岛屿居群确立为三个进化显著单元,就地保护所有居群,并对进化显著单元里的遗传多样性高和单倍型多样性高的居群应优先保护;另外为促进居群的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应加强种子基因流。2)迁地保护时,为尽可能地保护细茎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应从细茎石斛的所有分布区收集样本和种子建立保护园和种质库,同时需防止远交衰退。
其他文献
界面问题广泛存在于实际应用中,如流体力学,电磁波的传播、材料科学和生物科学。它通常涉及求解耦合的偏微分方程组。本文致力于研究界面问题的有限元方法。根据网格单元和界面之间的拓扑关系,界面问题的有限元方法(FEMs)可分为两大类,即界面匹配网格方法和界面非匹配网格方法。界面匹配网格方法的优点在于误差分析简单,并且收敛阶是最优的。然而,在界面随时间演变的情况下,让网格匹配界面需要重新剖分网格。当界面拓扑
紧性是拓扑学中最重要的性质之一,是拓扑学的中心概念,同时在几何、分析、动力系统等其它数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作为紧性概念自然推广,极小性、准紧、伪紧、可数紧等性质也在拓扑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些概念广泛出现在几何、分析、数论以及拓扑中.另一方面,拓扑群论与抽象调和分析、拓扑动力系统、李群、表示论以及数论有密切的联系,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以及广阔的空间.因此讨论各
设X是无限维可分的Hilbert空间,其中范数记为|| · ||,内积记为(·,·);A:D(A)(?)X → X是一个可逆的无界自伴算子且σ(A)=σd(A).Y是一个Banach空间,其范数记为||· ||Y,并且D(A)(?)Y(?)X,D(A)到Y的嵌入是紧的,Y到X的嵌入是连续的.N:Y → X是连续算子,M:Y → Y是一个紧的算子且存在ρ>0,使得||M(x)||Y ≤ ρ对于任意x
在本文中,我们讨论G-期望框架下由G-布朗运动和G-Levy过程驱动的几类随机微分方程.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结构如下:第一章,我们给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及一些预备知识.第二章,我们考虑由G-布朗运动驱动的反射倒向随机微分方程.我们采用不同于文献[48]的方法.具体来说,我们利用文献[76]推导出来的G-鞅表示定理,文献[16]得到的G-期望框架下的最优停止定理和文献[14]所介绍的方法.然而,我们也需
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根式分拆函数,着色分拆函数和加性表示函数.具体工作如下:1.根式分拆函数的渐近公式令p(n)表示n的分拆个数,这就是经典的分拆函数.1918年,Hardy和Ramanujan给出了p(n)的渐近公式分拆函数p(n)的研究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已经衍生出了很多其它有限制条件的分拆函数.令p(n,k)是n恰好表成fk个部分的分拆个数.1941年,Erdos和Lehner给出了它的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产量世界第一,种植面积世界第二。由于我国的另外一个油料作物大豆产业受到国外冲击很大,所以花生的高产和稳产对于我国食用油产业的稳定及其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可耕地有限,农民常在同一块地上多年连续种植花生,因此,在我国许多花生老产区,花生连作障碍已成为制约花生产量的重要问题。长期的花生连作造成出苗率降低、结果数减少、产量下降,并且这种制约作用随着连作年
B介子物理研究为精确检验标准模型(SM)和发现新物理信号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近年来,B介子工厂实验和LHCb实验观察到了越来越多的B介子(B(u,d),B,Bc)三体强子衰变的事例,这就要求理论上给出更多的解释和预言。和B介子的两体强子衰变过程相比,其三体强子衰变过程拥有更复杂的运动学以及末态相互作用,因此B介子三体强子衰变过程成为目前重味物理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在本文中,作者在微扰QCD(PQCD
介质上的电润湿(Electrowetting on dielectric,EWOD)是利用电场控制介质表面微小液滴形态的现象。基于EWOD技术的液体变焦透镜的光学成像原理类似于人眼,具有体积小、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在可便携数码设备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尽管科研工作者们已对介质表面液滴的电润湿动态响应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但电润湿的迟滞效应和接触角饱和现象仍未被很好地解释;另一方面,封装在液体透镜内
众所周知,随机系统在科学,金融,物理和工程等领域的许多分支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的许多专家学者都致力于研究随机系统的各种性质.特别的,稳定性和采样控制理论是随机系统极其重要的性质,一直以来也是非常有趣且重要的课题.目前虽然已经有大量的文献在研究这个课题,但是仍然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难题,特别是采样控制理论,在随机系统的稳定化问题中是最新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时滞带来的巨大困难,采样控制理论还没
千年尺度突变事件旋回作为末次冰期气候鲜明特征之一,成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古气候研究的热点。尽管此类气候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均有记录,但不同区域地质记录呈现出在变化模式以及事件内部特征上的差异性。随着更多高分辨率、高定年精度地质记录的不断涌现,作为“标杆”的格陵兰冰芯记录在千年气候事件变化模式以及相关的气候周期问题上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关于南北两极气候相位关系问题的争论持续不断,归其原因,主要是不同区域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