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肋藻孢子体的生态适应性特征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an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大型经济海藻的经济和生态价值,开发具有潜力的新栽培物种是海藻栽培产业健康多样化发展的保障。多肋藻是一种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及经济价值的大型褐藻,但并非我国本土物种。本研究结合MaxEnt模型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预测多肋藻在我国的适生分布情况与潜在的入侵风险,并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对多肋藻孢子体生长、光合作用、基本营养成分及抗氧化生理响应的影响,为开展多肋藻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模型运行参数正则化参数为1,训练集与测试集比值为70:30时,模型预测性能最佳。共筛选出8项变量,即最低光强、年均光强变化范围、年均磷酸盐、年均磷酸盐变化范围、最低月均盐度、年均盐度变化范围、最低月均温度和年均温度变化范围用于多肋藻适生预测模型的构建,其中温度与光强对多肋藻自然分布的影响最大。多肋藻在我国的适生区主要分布于黄渤海,约占该海域面积的11.32%,其中8.08%为边缘适生区和低适生区,中适生区和高适生区分别占1.33%和1.91%,主要位于辽东湾,其中辽东湾、大连以及山东半岛沿海是多肋藻引种养殖的适宜海域,但辽东湾部分区域预示高入侵风险性,若开展人工栽培,应加强生态安全性方面的评估。(2)多肋藻小孢子体生长的适宜范围为6-18℃,以10℃为佳;而在22℃时,藻体大面积衰败腐烂,呈负增长。在6-22℃范围内,藻体Fv/Fm无显著差异。培养周期内,6-14℃下,均具有较高的Pt和Pnmax,尤其在培养后期(5 d)10℃下表现出最大的Pnmax;在6℃下,培养第3 d时Rd最高;而在22℃下,藻体Rd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显著上升。与10-18℃组相比,在22℃下小孢子体SOD、CAT、ASAFR比活力基本上没有显著上升或下降,但APX的活性高于6℃、14℃和18℃组,尤其Fucox、Car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在所有温度组仅次于14℃组。在6℃下,MDA和H2O2含量也高于10-18℃组,而SOD和ASAFR的比活力也最高。温度正向调节多肋藻小孢子体内灰分、碳水化合物和粗纤维含量。(3)多肋藻小孢子体在30-120μmol/(m2·s)范围内,60μmol/(m2·s)下RGR最大;在90-120μmol/(m2·s)下,藻体稍部出现小面积的白化、穿孔现象。在60μmol/(m2·s)下,Fv/Fm都高于其他组;而其他组Fv/Fm总体上呈下降趋势。Pt和Pnmax均随光强增加而上升,在培养后期,60μmol/(m2·s)下最高;而随着培养时间延长,60μmol/(m2·s)组藻体Rd显著低于其他光强组。Chl a、Foux和Car含量在30-60μmol/(m2·s)时较高。与60μmol/(m2·s)组相比,高光组(90-120μmol/(m2·s))藻体H2O2、MDA含量和CAT比活力基本上差异不显著,但ASAFR、SOD、APX比活力显著降低,可溶性蛋白显著上升;低光组(30μmol/(m2·s))藻体H2O2含量、ASAFR、SOD、CAT、APX比活力都呈下降趋势,其中,H2O2含量和CAT比活力显著降低。光强正向调节多肋藻小孢子体内粗蛋白、脂肪和粗纤维含量,而碳水化合物含量则与光强呈负相关。(4)多肋藻小孢子体具有较广的盐度耐受性,在盐度26-36均可生长,其中在盐度36时RGR最大,而在盐度21下生长缓慢,藻体严重腐烂。在培养5 d时,盐度21组与盐度36组Fv/Fm有所上升,尤其是36组;在培养7天后,盐度26-36组Fv/Fm明显恢复,并高于对照组,而低盐组(21)Fv/Fm一直处于较低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盐度36组Pt和Pnmax显著上升至最高值,显著高于盐度21组;实验初期(1d),藻体Rd在低盐(21)和高盐(36)下处于较高水平,但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相对于盐度21-26,盐度31-36组Rd处于较低水平。在盐度26-36范围内,藻体的Chl a、Foux和Car没有显著性变化,而在低盐度(21)下呈下降趋势。MDA含量在盐度26-31显著下降,不同盐度组可溶性蛋白含量、ASAFR比活力和SOD比活力没有显著差异,CAT和APX均在盐度31时最低,其中CAT比活力在盐度21组显著高于盐度31组,而盐度36组APX比活性显著高于盐度26和31组。在低盐胁迫时,藻体积累粗蛋白,而在高盐下,则大量积累碳水化合物。(5)与对照组(未添加N/P营养盐)相比,多肋藻小孢子体在添加不同营养盐水平N/P(0.5/0.05 mg·L-1)、N/P(1/0.1 mg·L-1)、N/P(2/0.2 mg·L-1)下,具有更高的生长速率和生理活性,并在N/P(1/0.1 mg·L-1)条件下RGR最高。在培养7 d后,低N/P组(对照组和N/P(0.5/0.05 mg·L-1))Fv/Fm显著低于高N/P组(N/P(1/0.1 mg·L-1)和N/P(2/0.2 mg·L-1))。在高N/P下,藻体Pt和Pnmax显著高于低N/P组;N/P(2/0.2mg·L-1)组Rd在第10 d显著上升,而低N/P组Pt和Pnmax降低,Rd则处于较高水平。高N/P组藻体Chl a、Foux和Car含量显著高于低N/P组,其中,N/P(2/0.2mg·L-1)组Chl a含量最高,而N/P(1/0.1 mg·L-1)组Foux和Car含量最高。多肋藻小孢子体的H2O2含量在N/P(2/0.2 mg·L-1)和对照组显著上升,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N/P(2/0.2 mg·L-1)组显著升高,ASAFR比活力在N/P(2/0.2 mg·L-1)组显著下降,CAT比活力在对照组显著上升,APX比活力在对照组和N/P(1/0.1 mg·L-1)组中显著上升。在实验范围内,藻体对N、P的吸收速率都随着N/P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但在N/P(2/0.2 mg·L-1)水平下,藻体对N的吸收呈过饱和状态。多肋藻小孢子粗纤维、粗蛋白和灰分含量与N/P浓度呈正相关,而碳水化合物含量呈负相关。
其他文献
脊柱畸形是鱼类集约化养殖的主要疾病之一,异常的脊椎发育可能会影响鱼的运动和捕食,导致生长速度减慢和对疾病的高度敏感性,严重的脊柱畸形也可能导致鱼类死亡。卵形鲳鲹是我国华南沿海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其骨骼畸形率可超过30%,椎体融合发生率可达37.4%。卵形鲳鲹生长和发育对水温有很强的依赖性,不适的温度会诱导骨骼畸形的发生。然而,骨形成分子调控途径内容仍然未能被理解与掌握,尤其在鱼类中的研究较少,
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R)为第三代人工合成喹诺酮抗菌药,为兽医专用抗菌药,因其高效的抗菌能力被广泛运用于水产动物疾病的治疗与预防。随着集约化沉水植物养殖日益发展,高密度的养殖模式使得恩诺沙星等抗菌药使用量剧增,导致水体不断蓄积残留的抗菌药,最终随养殖尾水进入自然水域。养殖尾水中抗菌药残留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如何净化养殖尾水中的抗菌药物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大难题。沉水植物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sensis H.,以下简称河蟹),又称大闸蟹、河蟹或螃蟹,营养丰富、肉味鲜美,经济价值较高,是我国特有的淡水名优品种和出口创汇水产品,历来就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深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河蟹的养殖区域不断扩大,北至黑龙江省、南至两广地区,养殖模式不断创新且产量日益增大,但由于其上市时间集中、供应期较短,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如何延长河蟹的上市周
本论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研究盐度骤变对金钱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形态结构变化及其渗透调节机制影响;二是研究不同盐度对金钱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形态结构变化及其渗透调节机制影响;三是研究盐度对金钱鱼幼鱼鳃Na+-K+-ATPase酶活及Na+-K+-ATPaseβ基因的表达分析。探究金钱鱼幼鱼在不同盐度的急性和慢性胁迫下的渗透调节作用。1.盐度骤变对金钱鱼幼鱼鳃线粒体丰富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外界盐
在水生态系统中,研究鱼类种群参数、食物网营养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对资源利用评估、湖泊生态管理等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太湖竺山湖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定点采样,选择优势小型鱼类,运用ELEFANⅠ和LBB两种方法对其种群参数和利用状况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浮游动植物等食物源与鱼类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主要小型鱼类的营养、空间和时间生态位的宽度与重叠,为评估竺山湖水域渔业资源的利用情况提供参考,以及为渔业管理提供支持。
嗜冷黄杆菌(Flavobacterium psychrophilum)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该菌主要感染鲑科鱼类并引起细菌性冷水病(Bacterial coldwater disease,BCWD)。自1948年从北美患病银鲑(Oncorhynchus kisutch)体内分离到嗜冷黄杆菌以来,已在欧洲、南美洲、亚洲、澳洲等世界各地的集约化鲑鳟鱼主养区分离到该菌,可见其流行和传播范围之广。嗜冷黄杆菌
本研究以我国北方重要海水养殖鱼类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红鳍东方鲀幼鱼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的营养需求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红鳍东方鲀对饲料中支链氨基酸之间可能交互作用的响应,以期阐明红鳍东方鲀利用饲料不同水平支链氨基酸的特点,为红鳍东方鲀配合饲料精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包括四个部分:1.红鳍东方鲀幼鱼异亮氨酸营养需求研究本实验通过研究饲料中
拟赤梢鱼(Pseudaspius leptocephalus)作为东北地区土著名优鱼类“三花五罗”中的“鸭罗”,在经济领域和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严重,加之捕捞过度,其野生资源量日趋匮乏,亟需开展拟赤梢鱼的保护性研究工作。本研究以拟赤梢鱼为研究对象,通过石蜡切片观察,从组织学水平探究其性腺分化、发育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foxl2、dmrt1、sox3、
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良种之一,经过20多年发展,年产量稳定在5万吨左右,形成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工厂化循环水是目前大菱鲆主要养殖模式,本研究以重要水环境因子-溶解氧为考量对象,明确了大菱鲆幼鱼低氧耐受能力,分析了大菱鲆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查明了肝脏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规律,探讨了其对低溶解氧环境适应性,主要结果如下:1.大菱鲆雌雄幼鱼临界氧分压(Critical oxygen tensi
本试验以松浦镜鲤为研究对象,探讨大豆球蛋白(11S)和大豆β-伴球蛋白(7S)对松浦镜鲤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因子(紧密连接蛋白、细胞凋亡信号、炎性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及代谢组变化规律的影响,探明11S和7S对鱼类肠道健康的影响机制。本项目从肠黏膜代谢通路这一新的视角研究大豆抗原蛋白与肠道健康,并初步探索饲粮中添加AKG对大豆抗原蛋白抗营养作用的缓解机制,这对提高大豆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