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动员全国军民开展民族解放战争,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然而,我国农村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低下与全面抗战的需求形成矛盾,这尤其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充分动员广大民众投入抗日洪流,巩固抗日根据地,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对抗日根据地的民众进行社会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尤为必要。冬学,作为利用冬季农闲时间为广大民众实施的一种补习教育形式,因其适应了抗战教育的要求及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特点而在抗战时期迅速发展,成为各抗日根据地社会教育中最大量、最经常、最有效的方式。抗战前中国共产党关于民众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日后抗日根据地大规模开展冬学运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华中抗日根据地在借鉴其它根据地开展冬学运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使冬学运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起步、发展、繁荣三个阶段。根据地冬学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冬学工作,在冬学教材、教学内容、冬学教师的选拔与培训、冬学经费及教学设备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细致工作,有力推动了冬学运动的发展。华中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历史作用主要在于:改造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推动民众的政治觉醒,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激发他们的抗战爱国意识和民主意识,使根据地农民的现代性得到极大提升;在华中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过程中,冬学运动作为发动群众抗日和领导农村革命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锻炼和提高了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能力;立足当时的抗日实际,植根于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坚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始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华中地区冬学运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根据地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力的宣传组织工作,同时根据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逐渐探索出有地方特色的冬学形式。当然,冬学运动也存在着作为战时体制下开展起来的社会教育又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不足:学习的有用性强调得不够;过分强调了阶级教育和时政教育,忽视了教育的全面性;计划不够周密,工作重点的不够突出。这些不足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冬学的质量和效果,值得总结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