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在中缅边境的景颇族是云南特有的跨境民族,历史上,该民族拥有独特的家庭教育及社区教育的传统,由于受到社会现代化进程及全球化的影响,民族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本研究对位于中缅边境景颇族村寨公益教育机构“榕树根”进行民族志的分析与写作,探讨“榕树根”在其“扎根”过程中,与各方力量之间的博弈与互动,通过其个性化、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最终它是如何形塑当地景颇族青少年自身的转变,并对当地传统景颇族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及学校教育产生的影响,弥补了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及村落教育的不足。第一章,追溯历史,回顾现状,阐述背景,引发思考。在拱引景颇族村,家庭、社区教育存在局限性,而村落学校也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不佳、管理方式陈旧及教学设施不足等原因,无法完全承担起景颇族儿童教育的责任。从社会角度观之,毒品、家庭暴力、学业与就业转化等问题同样束缚景颇族青少年教育发展。在此背景下,是否能够有一种新型教育形式的出现,成为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二章,阐述“榕树根”从无至有的建立过程,并呈现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从接触、质疑、博弈的文化互动。“榕树根”的创始人推崇培养个人认同感、民族认同感的定制教育,及从当地景颇族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教育理念。第三章,具体化“榕树根”在拱引村的教育实践。以不同于学校教育的师资、课程及管理模式践行西方现代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榕树根”深深扎根当地本土景颇族文化,本土化实践利于传承景颇族传统文化,同时也为“榕树根”自身的发展铺平道路。第四章,以当地四名青少年为个案,阐释“榕树根”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对于当地青少年的影响,可以得出“榕树根”对于自幼性格缺陷、生活于不良家庭环境、沾染不良行为及迷失学业与就业中的景颇族儿童产生了莫大影响,给予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及官方学校教育些许启发。结语从当地教育现状与困境出发,探讨外来的新型教育模式参与到当地本土社会文化语境时所呈现出的互哺效应。进而对于当代民族教育的发展提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