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2月6日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标志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又一次发生了质的飞跃。为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指导思想,本论文通过对2017版新课程标准与2001版旧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结合西夏区小学科学中化学实验实施情况的调查结果,对部分操作可行性较低的实验进行改进与开发,以期对一线科学教师教学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所帮助。本论文主要包括五部分内容,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前言。主要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理论依据。科学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一直受到国家科学教育的重视。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则为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但是由于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科学课程实施情况有所差异。本论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证研究等方法,对我国西北地区银川市西夏区小学科学中化学实验的实施情况展开调查与分析。第二部分: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分析。新课程标准借鉴国外科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都有所改动。只有把握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方向,才能更好地运用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对新旧课程标准中有关化学内容的对比分析,有助于教师了解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及内容编排方式,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第三部分:小学科学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通过对西夏区部分科学教师的访谈,发现科学教学实施现状并不太理想。师资匮乏,“大班级”教学,学校硬件设施,考核制度等问题,导致科学课并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于小学科学中的化学实验,大部分可操作性较强,小部分因为安全,操作复杂,现象不直观等因素可行性较低。另外,通过对A、B两所学校学生化学知识认知情况调查,发现科学管理模式较好的A校学生的化学认知水平明显高于B校学生。第四部分:小学科学中化学实验设计与实施。首先对现行科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可行性较低的化学实验(“空气占据空间”“探究气体溶解能力”等)进行改进;其次开发“水果电池”“会吸水的杯子”“自我膨胀的气球”等化学科普小实验,并选取部分实验进行教学实践,获得学生与教师的一致认可;最后将上述实验编制成科学校本教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科普知识。第五部分:研究结论及展望。通过对教师访谈及A、B两校学生调查结果的分析探讨,发现A校科学管理模式较适合于本地区科学教学。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又从科学课程实施,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教材编写与使用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对科学教师的教学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所帮助。针对现阶段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状况不佳的问题,不仅需要学校教师改进、开发新教学资源,还需要国家,社会,家长的积极配合,从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实现培养其科学素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