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研究

来源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il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结合不仅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也将最终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所以,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相关问题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问题的重要性,选题的意义与当前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方法。正文的第一章剖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可能性、历史必然性;第二章从碰撞与选择、交锋与对接、吸收与融合、发展与繁荣等方面归纳梳理了二者相契合的历程。第三章从哲学理路、人文旨趣、文化元素三个不同的角度概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两种不同的哲学范式,具有极强的可通性,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中国化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或相通,这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文化心理上的认同感,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便利的思想桥梁,构成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它的文化基础。第四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理论成果、成功经验以及重要启示意义。中国共产党自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在中国的革命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诞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被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性飞跃,即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的战略性指导思想。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契合”这个角度,重新解读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相关问题,以及“契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意义。
其他文献
古代的婚姻从全无禁例开始,逐渐加繁禁忌,直至形成具体的禁婚制度,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程。本文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对禁婚制度的发展脉络做一个全面的阐述。禁婚制度最初起源于
隐私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事关个人的私生活空间和许多切身利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纳税人的隐私权保护问题凸显,税务机关侵犯纳税人隐私权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很难
成功攻克了齿轮非马氏体(简称"非马")长度和连片的问题,针对气氛炉控制IGO、"非马"连片,提出了淬火改善办法.
新民诉法在2012年第一次对我国小额诉讼程序进行了规定,该条款是我国立法上的突破,对于迅速解决纠纷、实现司法大众化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因仅有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