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结合不仅决定着当代中国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也将最终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所以,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相关问题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本研究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问题的重要性,选题的意义与当前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方法。正文的第一章剖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可能性、历史必然性;第二章从碰撞与选择、交锋与对接、吸收与融合、发展与繁荣等方面归纳梳理了二者相契合的历程。第三章从哲学理路、人文旨趣、文化元素三个不同的角度概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两种不同的哲学范式,具有极强的可通性,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中国化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或相通,这为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文化心理上的认同感,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提供了便利的思想桥梁,构成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它的文化基础。第四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理论成果、成功经验以及重要启示意义。中国共产党自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在中国的革命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诞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被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历史性飞跃,即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的战略性指导思想。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契合”这个角度,重新解读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相关问题,以及“契合”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