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的健康意识在不断增强;同时政府部门对全民健身的大力提倡,也直接促进了健身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但不同层次和地域健身俱乐部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社会上的各类商业俱乐部。特别是近5年来与国际健身届交流与合作的增多,许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健身理念被“移植”到国内的商业健身俱乐部。客观上缩短了与国际健身业的差距。然而,一般社区和高校内的健身俱乐部发展却比较缓慢。对北京高校的调查显示,目前北京现有被利用的健身资源远远满足不了在校学生和老师的健身需求。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了解目前北京高校已开办的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对策。从而找出一条适合高校经营性健身俱乐部长期稳定发展的道路。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调查,专家访问,实地考察以及数理统计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的结论是:1.北京12所高校经营性健身俱乐部室内均面积为356平米,其中舞蹈操厅的平均面积为265平米。器械方面12家俱乐部中有6家有全套力量设备,除1家为进口品牌其余都是国产品牌。4家俱乐部拥有有氧训练器材占总数的33.3%,各俱乐部平均拥有2.6件。拥有轻器械的俱乐部有3家占总数的25%;而拥有完整的配套设施的俱乐部只有1家,不足10%。会员对硬件的满意度总体评价一般。除了操厅条件较为理想,健身器材(特别是有氧健身器材)以及配套设施严重不足。2.北京12所高校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有6名毕业于体育院校,5名是无体育专业学历的社会健身人士,他们都没有管理专业的学习背景;其中11名俱乐部经营者同时还是教学培训管理者,90%以上没有培训管理经验,66%的培训管理者没有足够教学资源。3.北京高校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男女教练比例接近1:1,性别配比合适,教练年龄趋于年轻化;所有教练中一级以上指导员偏少,整体教练资质有待提高;具备两种以上课程教学能力的教练有51名,占总数的68.9%,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会员在进入俱乐部锻练后对教练的关注度最高,而学员对教练的满意度为63.3%,教练的健身服务意识不强。各俱乐部尚未形成完整的专业教练团队。4.北京高校健身俱乐部开设的课种总数达到16种,每周开课次数最多的达到32次,平均11次,开设最多的课程是街舞、有氧拉丁和瑜珈;俱乐部的市场推广形式主要集中在发放小型宣传单,其次是组织学生和利用校园媒体进行宣传,推广方式简单、渠道单一。5.北京高校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方式有三种,依次为本校教师租赁场地独立经营,校外人员租赁场地独立经营,校外人员与学校合作经营。所有俱乐部都实行会员制,月卡最高价格298元,最低为60元,平均为139.6元,平均次卡价格为10元,70.7%的会员认为目前的收费是合理的;俱乐部经营成本主要用于教练课时费和场地租金,分别占到总成本的40%和30%。6.北京高校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中会员最多的有1000人,最少的150人,平均为370人,经营年限最长的13年,最短的1年。高校俱乐部之间缺乏交流,只有学校周遍的中小型健身俱乐部对高校俱乐部形成竞争。7.北京高校领导普遍赞成在学校开办健身俱乐部,但只有20%的领导同意以校方名义开办,70%的领导不赞成利用学校现有体育教学设施,90%的领导不同意将高校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范畴;同时,大多数领导对收费比较敏感或不赞成收费;而有90%的师生赞同在高校开设经营性健身俱乐部,领导与师生的认知差异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