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类慢性炎症-纤维增生性疾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以及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前期研究发现,四连接素是纤溶蛋白水解系统的重要调节因子而许多炎症性疾病与循环中嗜铬蛋白A水平的病理性增高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针对嗜铬蛋白A两大降解产物(Catestatin和Pancreastatin)和四连接素蛋白展开研究,探寻它们各自与冠状动脉粥样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37039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类慢性炎症-纤维增生性疾病。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异常以及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前期研究发现,四连接素是纤溶蛋白水解系统的重要调节因子而许多炎症性疾病与循环中嗜铬蛋白A水平的病理性增高密切相关。因此,我们针对嗜铬蛋白A两大降解产物(Catestatin和Pancreastatin)和四连接素蛋白展开研究,探寻它们各自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对其机制作进一步的研究。方法和结果:针对上述研究假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血清学分析、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研究,结果如下:(1)冠心病患者血清Catestatin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且Catestatin抑制了粥样病变的进展,在其中发挥了保护性抗炎效应,本研究认为上述效应主要通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所介导;(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Pancreastatin浓度显著升高,且该指标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以及心梗后心功能不全的独立预测因子;(3)冠心病患者血清四连接素水平显著降低,且降低程度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1)血清Catestatin浓度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重要生物学指标,该蛋白在冠状动脉粥样病变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保护性抗炎效应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是介导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重要效应分子;(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随血清Pancreastatin水平的升高,而该指标可作为评估急性心梗患者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标志物;(3)血清四连接素蛋白浓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病变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多种上消化道疾病有关,根除H.pylori可以终生受益。但目前我国H.pylori根除失败的问题比较突出,临床上亟需安全有效的补救方案,因此本研究第一部分将评估大剂量阿莫西林替代四环素的改良铋剂四联补救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此外,是否在我国无症状人群中实施H.pylori筛查-根除策略尚未达成共识,因此,本研究第二
【背景与目的】在缺血性心脏疾病中,细胞移植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而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胚胎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治疗作用的组织,拥有巨大的临床应用潜力。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来源的内皮细胞对缺血性心脏疾病可能有治疗作用。目前对多能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细胞分子和微环境调节机制,仍不完全明确。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都来源于相同的生心中胚层前体细胞。但迄今为止,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两者在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有着功能性
研究背景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手段。NAFLD的疾病特点是早期大量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在肝细胞内沉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进而引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肝纤维化,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疾病早期加强肝脏对TG的降解能力对治疗NAFLD具有指导意义
背景和目的:急性胰腺炎是由腺泡细胞的损伤募集白细胞浸润到胰腺导致的急性炎症性疾病。高甘油三酯血症是急性胰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在阐明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胰腺炎中腺泡细胞炎症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及其对免疫细胞趋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高甘油三酯血症模型通过喂养高脂食物来建立,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通过腹腔注射雨蛙肽来建立。胰腺炎的严重程度通过生化和组织学检查来判断。胰腺组织中的巨
动脉粥样硬化(AS)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大约75%心肌梗死患者是由病变冠脉的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二十世纪,脂质浸润学说为AS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以他汀类药物为代表的降脂药显著降低了AS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但对他汀为基石的治疗方案的二级预防效果进行荟萃分析发现5年内MACE的发生风险仍高达21%。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由脂质和炎症共同驱动的慢
目的:心房颤动(房颤)冷冻球囊消融(CBA)术后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目前尚缺乏系统性的评估。本文旨在评估CBA引起的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程度及演变特征,比较不同因素、不同消融能源所致心肌损伤及炎症程度间差异,并研究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与房颤术后转归间关系。方法:1.针对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间于瑞金医院诊断并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共150名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50名接受冷冻球囊治疗的房颤患者(AF组
淋巴水肿是软组织内淋巴液积聚引起的组织水肿,由先天性淋巴管发育不良或继发性淋巴液回流障碍导致。目前还没有一种治疗手段能完全恢复受累肢体。因此,慢性淋巴水肿的治疗仍是国际难题。目前淋巴水肿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但都收效甚微,难以从根本上达到对淋巴管网络的修复和重建。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移植为淋巴水肿的治疗提供了可能。目前已经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水肿的可能,但骨髓间充质
背景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是一组临床上少见但具有潜在致恶性心律失常的遗传性疾病,包括长QT综合征(LQTS)、Brugada综合征(Br S)等。心脏离子通道功能异常是其主要的致病机制。虽然表现型存在异质性,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常可检测出编码离子通道及相关辅助蛋白的基因突变,其中以LQTS和Br S的致病突变最多。约80%LQTS患者可检测到致病突变,以KCNQ1失能突变导致LQT1最为常见。大
研究目的:探索Y-box结合蛋白1(YB-1)在肝祖细胞(HPC)介导的肝再生和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相关蛋白标志物在细胞或组织样本中的定性和定位表达。用慢病毒载体系统干扰HPC中YB-1的表达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和流式细胞术检测HPC增殖和细胞周期。通过RNA-sequence分析沉默YB-1对HPC基因表达谱的改变,进一步阐明YB-1对HPC生物学
背景:心肌肥厚是引起心血管病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子。FHOD3是主要在心脏表达的肌动蛋白成核因子,基础状态下其分子内N端与C端相结合,处于自抑制结合状态。C末端的磷酸化是其解除自抑制状态的机制之一,是否有其他激活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研究发现FHOD3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表达增加,但其C末端的磷酸化在心肌肥厚病理发生中的作用仍不清楚。目的:探讨FHOD3的分子激活机制及其C末端磷酸化修饰在心肌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