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假性末梢神经炎型”颈椎病(PC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断及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回顾分析本院2005年到2009年诊断为CS伴自述有末梢感觉异常的28例患者的资料,按临床诊断及磁共振将其分两组:脊髓型颈椎病(CSM)组和“假性末梢神经炎型”颈椎病(“Pseudo-polyneuropathy type”cervical spondylosis, PCS)组,并对其肌电图(EMG).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F波.体感诱发电位(SSEP) .颈椎磁共振和临床体征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2.通过电话联系及门诊复诊来追踪两组患者的末梢感觉障碍的转归。结果两组患者末梢感觉障碍分布的双侧性大于单侧性(CSM组x2 = 16.3(p<0.05) ,PCS组x2 = 6.23(p<0.05);两组患者出现末梢感觉障碍的部位最常见为上肢,其次是上肢和下肢同时出现,少有为下肢;两组患者主要表现为浅感觉障碍,而深感觉障碍仅出现于下肢;在CSM组中,霍夫曼征出现率为80%,巴宾斯基征出现率为100%;PCS组中,霍夫曼征出现率为55%,巴宾斯基征未引出。两组患者检测的神经和肌肉EMG及MCV正常率为100%,而SCV正常率为96.94%;两组患者中共有10例患者(CSM组4例,PCS组6例)做了F波检查,结果均为正常;两组患者中共有15例患者(CSM组10例,PCS组5例)做了SSEP检查,结果均为异常;两组患者颈椎MRI显示的颈椎退行性变化主要出现于C5-6段,其次是C4-5和C6-7段;相应节段存在椎间盘变性(DD)和椎间盘突出(DP),椎间盘突出(DP)和椎管狭窄(SS)呈相关性。在CSM组中,随访的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手术治疗后,末梢感觉障碍稍缓解,5例患者保守治疗后病情无明显改善;在PCS组中,随访的8例患者中,有5例病情稳定,3例病情有波动。结论伴末梢型感觉障碍的颈椎病患者可能为一种少见的颈椎病类型,即“假性末梢神经炎型”颈椎病,其发生的根本原因不在神经,而在颈段脊髓。PCS组患者颈椎的核磁共振成像显示颈髓局灶性缺血,这可能是末梢型感觉障碍的病理基础。EMG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对其诊断及鉴别有重要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