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真核细胞中,主要负责编码蛋白质基因转录的是RNA聚合酶Ⅱ,即RNA Pol Ⅱ[1]。转录延伸在早期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正性转录延伸因子——P-TEFb(Positive 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Factor B)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转录延伸也具有高效有序,精密细微的调控机制。随着对P-TEFb研究是深入,陆续发现了和P-TEFb结合的一些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核细胞中,主要负责编码蛋白质基因转录的是RNA聚合酶Ⅱ,即RNA Pol Ⅱ[1]。转录延伸在早期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正性转录延伸因子——P-TEFb(Positive Transcription Elongation Factor B)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转录延伸也具有高效有序,精密细微的调控机制。随着对P-TEFb研究是深入,陆续发现了和P-TEFb结合的一些蛋白,并使P-TEFb处于有活性和非活性两种形式:7SK snRNP复合体使P-TEFb处于非活化的形式;P-TEFb与Brd4结合时,处于活性形式;超级延伸复合体SEC(Super Elongation Complex)是P-TEFb的另一个活性形式。P-TEFb对转录的促进主要是通过磷酸化RNA聚合酶Ⅱ大亚基的CDT第二位丝氨酸来解除转录延伸的阻滞,促进转录的顺利进行,保证全长转录产物的合成。P-TEFb是HIV-1转录所必需的因子,HIV-1的Tat介导的反式激活需要SEC的参与。EAF1(ELL-associated Factor 1)是 2001 年才被发现的一个和 ELL 及 ELL2相结合的蛋白。并发现在EAF1的C端有转录激活结构域。EAF1可以促进基因的体外转录,也可以促进ELL1或ELL2的转录。我们想探索EAF1对HIV-1的转录究竟是如何影响的。本课题中,我们通过Crispr-Cas9技术,在F1C2细胞中构建了稳定敲除EAF1的细胞株。F1C2是以HeLa细胞为基础,稳定表达CDK9-Flag的细胞株。利用HIV-1的启动子偶联萤火虫荧光素酶这一模型研究EAF1对HIV-1的转录的影响,结果显示,EAF1对HIV-1启动子的Tat蛋白依赖的转录起到抑制作用。并发现EAF1对所检测内源性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其机制是EAF1和AFF1/4竞争性结合ELL2,所以EAF1抑制HIV-LTR的Tat依赖性转录。同时,实验证明,EAF1并不是SEC的组分之一,而是在竞争过程中和SEC相联系。
其他文献
石墨烯是由sp2杂化碳原子组成的蜂窝状单层二维材料。从结构上来看,可以通过弯曲或堆叠石墨烯形成其他形式的碳材料。自2004年被发现后,其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尺寸在1-10 nm之间、具有确定结构的纳米石墨烯分子,不仅可以看做是石墨烯的分子片段来研究石墨烯的构效关系,同时自身也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自组装等性能,在有机电子器件、发光材料、生物成像等领域表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
含氮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农用化学品以及药物分子中,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因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与药用价值,合成含氮化合物的新方法、新反应和新策略一直是有机化学的研究热点。然而,文献报道的方法常常需要贵金属试剂或氧化剂,容易产生副产物,造成资源浪费,且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发展无需使用贵金属试剂和氧化剂的方法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是一项非常必要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有机电合成可以高效产生自由基、正
唐氏综合征(Down syndrome,DS),又称为21-三体综合征,是最为常见的染色体异常遗传疾病,DS患者携带一条或部分额外的21号染色体,临床症状表现为发育迟缓和智力障碍,并且在40岁后表现出早发性的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特征。泛素特异性蛋白酶25(USP25),其编码基因位于人21号染色体DS临界区,在DS患者中高表达,作为去泛素化蛋白酶,参与调控免疫、肌生成和蛋白质降解等多种细胞过程。然而,
绳系并联机器人WDPR(Wire-driven Parallel Robot)支撑,作为一种新型的风洞试验模型支撑技术,具有气动干扰小、支撑刚度大、动态特性好等优点。然而,在风洞试验中,由于绳索的柔性,WDPR支撑的振动问题备受关注,但目前对其振动问题的研究极为少见。本文对WDPR支撑的振动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获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根据Newton-Euler法,建立了八绳牵引的
人胚胎干细胞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能力及分化潜能,可作为药物研发及化合物毒性预测的体外模型,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际公认的利用细胞系而无需怀孕动物的发育毒性体外模型。近年来,纳米颗粒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食品和医药等行业,因此,纳米颗粒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虽然已有多种纳米颗粒造成生物效应的报道,但其对人体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机制尚未有系统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以人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系统为模型
视黄醇X受体α(RXRα)是核受体超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细胞增殖、凋亡、分化和发育等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首次发现黄连素是RXRα的特异性激动剂,并证明黄连素通过RXRα调控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以及抑制β-catenin信号通路来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本课题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现黄连素通过RXRα介导上调结肠癌细胞胞内E3泛素连接酶c-Cbl的表达,促进c-Cbl的入
增强子活性的调节对基因转录调控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调控增强子活性的机制仍不清楚。含JmjC结构域的JMJD6蛋白能被特异性地招募到雌激素受体结合的活性增强子区域,并对该区域RNA聚合酶Ⅱ的募集和增强子RNA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导致其邻近的编码基因转录激活。JMJD6能够与Mediator复合物中的MED12相互作用,并且对MED12募集到活性增强子区域起调控作用。JMJD6是MED12结合CAR
疫苗是预防感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武器。而自然界中,多种病毒如流感病毒(influenzavirus)、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鼻病毒(Rhinovirus)、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等在进化中产生的众多基因型以及表面抗原区的基因序列变异,成为这些疫苗研发的一大障碍。如何突破病毒型别特异性,进行广谱疫苗的设计,
黑色素在保护皮肤免受UV伤害和其他环境因素中至关重要,然而黑色素异常积累会导致类似雀斑和黄褐斑等严重皮肤病,甚至癌症。调控黑色素生成是治疗色素沉着过度性疾病的重要渠道。寻找特异抑制剂从而调控黑色素生成具有重要意义。而黑色素瘤的发生起源于皮肤组织的恶性实体肿瘤,有80%的皮肤相关疾病患者死亡与之相关,是最具攻击性的皮肤癌,恶性程度高,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不断增长。因此,开发治疗黑色素瘤的新型候选辅助药
生物质资源是一种地球上广泛存在的可再生资源。随着“生物质精炼”技术的发展,更加多样的生物质精细利用途径被开发。在木质纤维生物质炼制过程中,三大组分清洁高效分离是实现精细利用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活性氧/固体碱组分分离技术(Cooking with Active Oxygen and Solid Alkali,CAOSA)为核心,分析了组分分离过程中木质素降解过程,开展了木质素降解机理研究;完善了黄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