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就是农村金融供需失衡,这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因此,近年来,中央政府降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推动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健康发展,以期建成多元化、普惠型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山东省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试点,成立了农村信用互助组织,希望用我为人人的互助方式,完成人人为我的自助目的,最终可以缓解农村地区融资难问题。实践表明,我国农村社会为差序结构,组织内部结构透明、成员相互熟悉的熟人社会以及较高的违约成本,社会资本对于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有推动作用,可以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资产特性,降低融资成本。农村信用互助组织的创新与精髓体就现在对内部金融资源配置的高效性,如何促进农村信用互助组织更好更快发展,让它从试点走向全国推广,就是当前推动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最终目的。本文在界定农村信用互助组织相关概念基础上,梳理现有文献。初步构建了以合作金融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差序结构理论等为研究主体的理论分析框架。研究分析了信用互助组织中的社会资本特征和分类,构建了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信任水平、成员对管理者信任水平和成员对组织的信心水平三个社会资本维度,分别研究他们和社员参与程度以及组织绩效之间存在的关系问题,并提出了五个研究假设:假设1.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信任水平与社员参与行为正相关假设2.组织成员对管理者的信任水平与社员参与行为正相关假设3.社员对组织的信心水平与社员参与行为正相关假设4.组织外部社会资本与社员参与行为正相关假设5.组织成员参与程度与组织绩效正相关。随后,本文对山东省农村信用互助组织运行模式、现状、发展优势等进行分析,通过试调查和正式调查两步构建了调查问卷。为区分问卷数据的真实性随机设置了四个甄别问题,最后根据搜集到的数据构建了实证模型,并展开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前文提出的五个假设成立;(2)组织成员的参与行为起中介作用;(3)组织内部成员间的信任水平和成员对管理层的信任水平影响组织绩效的程度最强。因此,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方面,互助组织应成立农村信用互助组织内部信用评级工作组。另一方面,组织管理层也要注重健全组织运行机制,并提高其管理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