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捷克当代作家米兰·昆德拉并非像哲学家那样对自我存在进行系统的阐释,而是通过小说表现这一主题。他最主要的思想是: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本文以昆德拉笔下的关键词游戏、性爱、灵与肉、轻与重、不朽和遗忘着手,就个体或集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中的生存困境来分析其小说中所表现的自我存在的可能性。昆德拉文本中关键词的使用将自我存在之思具体化,这些生存编码具体化地落实到虚构的人物身上,在小说情节与境况中逐步揭示出自我主题。本文以“自我”为视角从不同的维度重新阐述昆德拉对人类存在的一些思考。由于他对小说使命独特的思考和对小说可能性的多角度探索,更突显了其作品中的自我之思。通过自我这一潜在思路,可以深入理解小说家作品的主旨。本论文立足作家作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运用文本细读法、归纳法以及文献研究法,论证小说家关于自我存在做出的思考。本文首先探讨庸俗化爱情中个体的存在困境,以此阐明爱情乌托邦已不复存在。其次讨论困扰个体存在的不朽问题,通过分析作品展示的不同个体对不朽所持的态度,并阐明启蒙的表现主题,即个体在追求不朽的过程中离自我越来越远,以至于走向虚空而不自知,由此得出结论结论存在即虚空。然后探讨遗忘与回归的哲学命题,昆德拉与海德格尔等哲学大师深刻地意识到生活在当下的人们正处于一个遗忘的时代,作家指出一个没有过去和未来支撑的死寂存在,自我早已丧失。最后昆德拉通过性爱这一主题,从个体最私密的部分着手揭示人存在的可能性,作家阐明两性即使在最亲密的接触中也存在着灵与肉相背离的情形。沉重的负担象征了旺盛的生命力,在重负下人类才会离真实越来越接近。当重负缺失时,个体会觉的生活自由而无意义,沦为半真的存在。通过对小说家作品的分析,了解到作家带着问题出发探讨自我存在的可能性,然而他笔下案例都以探寻失败告终,由此得出结论没有完美的人性,只有失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