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释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它经历了由古老的对经典的唯一、绝对的理解观到现代对文体的多维的、相对的理解观的转变过程。阐释学是“理解的哲学”。自古以来,阐释学的理解观,对翻译的影响都是深刻的。到20世纪,乔治·斯坦纳依据海德格尔等阐释学家的理解观,提出“理解即翻译”的论断,极大地拉近了翻译与阐释学的距离,为探索翻译的本质提出了新的视角。斯坦纳还提出了“翻译的阐释过程”,也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分析方法。本文首先全面回顾了阐释学的发展历程,找出其理解观的演变线索,并通过详细地分析语言与世界、先理解和视野融合等重要观点,试图证明翻译的实质就是理解,进而提出翻译的哲学模型。本文进一步以唐代诗人王维的诗《鹿柴》的多维翻译为例,分析了重点不同的三类译本,以及导致不同译本的内在原因——译者的理解角度不同,证明阐释学理解观对翻译策略的决定性作用。近几十年来,哲学的阐释学理论研究对西方翻译理论的影响与日俱增,而国内的系统研究却相对较少。对此,借鉴国外已存在的阐释学研究的成果,对于指导国内翻译理论与实践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作者希望本研究能为具体的中诗英译及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和分析提供新的视角和批评模式,为建立系统的中国翻译理论体系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