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披露频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披露信息的数量,它是反映上市公司信息公布特征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上市公司披露信息是否充分的判别依据,会影响投资者对价值的判断。收益率是反映股票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且传统金融学理论(如EMH、CAPM和MM定理等)假设了收益率具有正态分布的统计特征。但已有的研究结论已经证明收益率分布并不服从正态分布,而是存在显著的偏态和“尖峰厚尾”的统计特征。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探究信息披露频率“是否”和“如何”影响股票收益率的统计分布特征。本文借助计量经济学实证方法选取中国股票市场数据,实证研究信息披露频率对收益率分布的影响,解释收益率非正态分布的统计特征形成的原因。具体的研究思路为:首先选取2001-2011年1076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构建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运用Eviews6.0软件分别检验收益率均值、方差、偏度、峰度与信息披露频率之间的相关性,从更加全面的视角研究股票收益率的统计分布特征;然后选取公司规模、财务杠杆比率、市盈率作为控制变量,以三个指标分别对总体样本分组进行稳健性检验,考察总体样本实证结果是否可信。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信息披露频率的提高,可以降低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使公司更容易得到认同,从而投资者通过对公司加强选择认定推动股票价格上涨,提高股票市场整体收益率水平;投资者获得新信息时,会基于该信息对股票价值重新进行判断,因此每当上市公司公布新信息都会对收益率造成冲击,导致其波动增大;投资者获得的信息越多,收益率的分布就越趋向于正偏,投资者获得正收益率的可能性会增加,且存在小概率获得极端正收益,该结论也证明了随着信息披露频率提高,收益率均值会增大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当投资者获得的信息增加时,不仅会使收益率波动增大,也会使收益率分布的尾部比正态分布的尾部更厚,偏离收益率均值的大幅度波动更持续。因此,提高信息披露频率,收益率分布会更偏离正态分布,且上述实证结果均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基于实证结果,建议监管部门应鼓励上市公司增加信息披露,以降低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不对称程度,增加投资者的整体收益,但必须注意的是,过度提高信息披露频率则会导致股票收益率出现持续剧烈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