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不容乐观,出现了诸如个人责任感、角色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国家观念社会意识不足,非理性的爱国冲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除了社会原因之外,与家庭及学校的教育有关。父母不重视对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甚至有些父母进行了不负责任的示范行为,导致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学校教育在各阶段各学科的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没有有意识地渗透。原因是,一方面,责任感培养任务不明晰。另一方面,在考试的压力下,责任感培养目标的落实有所忽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学生在生活中渴望去实现他们所意识到的社会责任的情感。这种社会责任是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并由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感,他人责任感,依恋感,归属感,信任感,同情心,合作意识等情感要素,同时提高学生的责任认识能力,责任选择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它提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从社区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进入社区中体验实践,并把研究成果运用到解决社区问题当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社区,选择研究专题。进入社区,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强烈的情感冲突,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中激发出来。在课题研究中,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生生依恋和师生依恋情感。学生在选择承担个人任务时,责任认识能力,责任选择能力得到提高。学生在承担任务时,个人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得到增强。在采访社区居民和咨询专家的社会交往中,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和社区归属感得到增强。在学生前期研究成果的表达交流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社区服务活动中,学生的责任能力得到认可。他们能够利用各学科的知识,利用沟通,写作,绘画等技能进行宣传,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他们能从自身做起,影响亲友的生活方式,为解决问题承担起力所能及的责任。社区服务活动使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外在评价都得到提高。学生体验到的成就感有利于巩固活动中形成的社会责任感。然而,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本文以东直门中学《胡同春秋》活动为例,分析了该校初一(2)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的情况。同学们对胡同的美和历史感的体验与胡同要拆迁的现实问题发生情感冲突,使他们呼喊出“这里的胡同不能拆”。经过搜集资料,调查研究,开模拟听证会,同学们设计了不同的胡同拆迁方案,并向政府部门提出了建议。该案例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有效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