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和邓小平分别是党中央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以他们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群众观理论。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党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基于这样的大背景,本文研究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群众观,将有助于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和从根本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的基础上,认真阅读了《毛泽东选集》(1—4卷)、《邓小平文选》(1—3卷)以及党中央关于群众工作、群众路线等相关文献和政策,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群众观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研究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群众观的主要内容,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向党负责和向人民负责一致的的原则、“三个有利于”的群众标准、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绳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等,重点阐述了他们群众观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的历史价值。与已有的相关论文相比,本文对毛泽东的群众观和邓小平的群众观进行了比较,阐述了各自不同的历史价值,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毛泽东群众观与邓小平群众观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特色。一脉相承表现在:毛泽东和邓小平都非常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都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的群众观都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都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国际和国内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导致毛泽东和邓小平群众观差异的大背景,而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认识是导致他们群众观差异的主要原因,由此也到来了二者群众观不同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