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粘膜的增生性、化生性病变,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我院1973年~1988年间仅收治10例腺性膀胱炎,而1989年~1999年收治150例腺性膀胱炎,究其原因与腔内泌尿外科技术的发展、病理诊断水平的提高和化学性致病因素的增加有关。临床上腺性膀胱炎术前、术后或同时伴发膀胱癌现象十分常见,有作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一种具有潜在恶变倾向的癌前病变,但这一观点并未广泛认同。P53基因是重要的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调控基因,大约60%的人类恶性肿瘤有P53基因的突变或缺失;Bcl-2基因是最重要的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基因之一。为探讨腺性膀胱炎与膀胱癌的相互关系,对腺性膀胱炎、膀胱腺癌和膀胱移行细胞癌(TCC)进行P53、Bcl-2免疫组织化学研究,以期能够发现腺性膀胱炎高癌变倾向的有价值指标,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材料与方法 实验标本由手术或活检获取,来源于我院病理科保存的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切片。 标本分组情况:单纯性腺性膀胱炎(18例)、膀胱腺癌(17例)、 膀胱TCC(14例)、癌变腺性膀胱炎(7例)、癌旁腺性膀胱炎(9D 浙江大学硕土研究主毕业论文DD 例)。Dl 根据临床、病理资料,膀脱腺癌和膀t TCC的分期采用 UICC-TNMD 标准确定,分级米用 *HO标准。Dl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二步法对各组标本进行 P53、Bcl.2表 lD 达产物的检测。Dl 将检测结果输入计算机系统,应用SPSS10刀版统计软件包进行lD 统计学处理。DDIS例单纯性腺性膀耽炎中 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16.6%(3/18):Dy BC12蛋白在全部 18例单纯性腺性膀眈炎中均呈强阳性表达,阳性 Dl 表达率 100%。l117 例膀肮腺癌中 P53 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64、7%(if/17);Bcl.ZIl 蛋白阳性表达率较低,为 23.5%(4/17)。lD14例膀腕TCC中P53蛋白均呈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100%:DI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2,8%(13if4。l17例癌变腺性膀脸炎病例中,5 例 P53 蛋白阳性表达,阳性表达 ll 率达为 71.4%(5门\ 6例 BC12 蛋白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为 l1857%(6/71。lDg例癌旁腺性膀脱炎病例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2.2%(2/9);DIBC1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4.4%(4/gi。l 17例单纯性腺性膀腕炎病例中,仅2例存在细胞异型或结构不D良,发生率 117%(2/l人 而癌变腺性膀肤炎 7例中 5例有细胞异 Dl 型性或结构不良,发生率为 71.4%(5厂人 两组间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ll(P—0.007)。lD 癌变腺性膀腕炎与单纯性腺性膀肤炎间 P53 蛋白(P—0刀08)和 DIBC12蛋白(Prto刀01)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lD7例癌变腺性膀眈炎病例在发生癌变前后分别进行P53 和BC12D121D 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Dl 蛋白表达情况的检测,癌变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人 l P53蛋白阳性表达率膀肤 TCC o膀就腺癌 o单纯性腺性膀恍炎,D BC12蛋白阳性表达率单纯性腺性膀肽炎>膀脱TCCIn膀腕腺癌,三Dl 组间 P53和 BCI上蛋白表达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rt 0001人经两 l两比较,P53蛋白在膀脐腺癌与单纯性腺性膀腕炎、膀腕TCC与单D纯性腺性膀就炎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均 t 0.05入膀就腺癌与膀 D脱 TC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 h 0刀5\ BC12蛋白在膀脸腺癌与单纯 Dl 性腺性膀腕炎(Prto.of人膀肽腺癌与膀脐 TCC(Prto.05)组间,l有显著性差异;单纯性腺性膀耽炎与膀腕TCC之间,尽管表达强度Dl 上有所不同,前者更强,无显著性差异(P e 0.05)。l P53,BC12蛋白表达与膀腕腺癌、膀胀TCC的分级、分期,均无Dl 相关性(P e 0刀5)。lD 结论DDH本研究结果提示,当腺性膀就炎出现细胞异型性或结构不良D时,通常有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其潜在癌变倾向增加,应视为癌D前病变。临床上病变弥漫、有细胞异型或结构不良的腺性膀脓炎术后DD 应进一步治疗,加强随访。Dl( P53基因表达产物检铡可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