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跳高曾是我国的一个优势田径运动项目。我国曾有三人五次分别采用三种过杆技术打破世界纪录的历史。1957年,我国著名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采用剪式跳高技术以1.77米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从而震动了世界田坛。1970年,我国著名男子跳高运动员倪志钦采用俯卧式跳高技术以2.29米的成绩打破了当时号称“宇宙航行员”的前苏联选手布鲁梅尔所保持的世界纪录。在1983—1984年,我国跳高名将朱建华采用背越式跳高技术分别以2.37米、2.38米、2.39米的成绩取得了一年之内连续三次打破世界纪录的光辉战绩,从而再一次撼动了国际田坛。从1981—1991十年间,我国男子跳高的整体实力一直在亚洲保持着绝对领先的位置。 但是,随着朱建华等一批老运动员的相继退役,我国的男子跳高运动逐渐进入了停滞不前、青黄不接的局面。特别是九十年代初以来,我国的男子跳高运动每况愈下,在比赛中,竟屡次败给身材比我们矮小的日本和韩国人手下。这种状况无不令每一国内体育界人士感到遗憾和可惜!出现这种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跳高队伍的萎缩问题、跳高教练员队伍的建设问题、跳高运动员后备力量的培养等问题,这些都属于体制管理问题。然而相对落后的跳高技术是制约我国男子跳高成绩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从近几年全国大型比赛来看,不少跳高选手助跑与起跳不连贯,起跳阶段起跳腿蹬地不充分,摆动腿摆动不积极,垂直起跳效果较差。为了对当前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在技术上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采用三维摄像技术,运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对参加2003年8月在石家庄举行的全国田径锦标赛达标赛暨城运会达标赛的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进行现场拍摄,运用爱杰运动录像反馈系统进行解析,依据田径技术原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跳高运动员起跳前摆动腿支撑技术和起跳技术进行研究,力图找出运动员在技术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与国外优秀选手的差距,做出正确的技术诊断,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国跳高的运动训练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1.文献资料法;2.专家访谈法;3.三维录像解析法;4.数理统计法;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 1.起跳前摆动腿支撑技术对最后一步步长、助跑速度的保持和发挥有重要影响。 2.起跳时的放脚技术影响起跳腿的缓冲效果,从而影响助跑的水平动能向起跳腿伸肌弹性势能的转化;起跳阶段部分被试起跳腿缓冲幅度过大,一方面与放脚技术有关,另一方面受起跳腿伸肌离心收缩能力的影响,从而影响了起跳腿的蹬伸效果。本文被试起跳结束瞬间起跳腿骸、膝、踩三关节均没有充分蹬伸。 3.在起跳阶段,双臂的摆动速度较低,经统计学检验,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P<0 .05)。在起跳结束瞬间,部分被试摆动腿的摆动高度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地面的垂直作用力和起跳结束瞬间的身体重心高度。经统计学检验,在起跳阶段,摆动腿的摆动角速度与起跳结束瞬间摆动腿的高度成正相关(r二0.715)。起跳结束瞬间身体右倾角偏大,对垂直起跳效果不利。 4.在决定跳高成绩的三个高度(H=H;州2士H3)中,本文被试起跳结束瞬间的高度Hl和身体重心的最高点距横杆的垂直距离H3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而腾起高度HZ却明显低于国外优秀运动员,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性差异 (P<0.01),本文被试与国外优秀运动员在成绩上的差距主要与腾起高度HZ有关。 5.本文被试起跳结束瞬间的垂直速度较小,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起跳前后的水平速度损失较小,经统计学检验,与国外优秀运动员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导致被试水平速度变化较小的原因与缓冲阶段起跳腿伸肌的离心收缩能力有关。在一定程度上,缓冲阶段的离心收缩能力越强,水平速度的损失量越大,越有利于将水平速度转化为垂直速度。本文被试做功距离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偏小(P<0 .05),经统计学检验,起跳结束瞬间垂直速度与做功距离也成正相关(r=0.768)。 6.本文被试起跳时间明显短与国外优秀运动员。起跳后身体重心的最高点均出现在横杆外侧落地方向,起跳点距横杆投影距离较短。部分被试过杆技术不理想,背弓不充分。 总之,本文被试在起跳前摆动腿支撑技术和起跳技术方面有许多技术细节巫需改进功才卢慈才学砰全学世讼戈和纠正。本文被试起跳的垂直速度较低,与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在成绩上的差距主要是在由起跳垂直速度决定的HZ即起跳结束后身体重心的上升高度上。建议我国运动员要根据专项技术特点、用力性质来发展专项力量,应特别注重发展腿部伸肌的离心收缩能力以及摆动腿和双臂的快速摆动能力,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跳高技术,提高起跳的垂直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