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可以从农业部门撤出,而不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农业劳动力不断地从农业部门转向工业和服务业部门,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如果这种转移受到阻碍,就会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对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我国就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是我国的基本问题,而农业和农民问题最根本的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与转移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然要向外释放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城市其它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表现为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它是随着近代工业城市的兴起和工业化的进程而逐步进行的。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导论,简要论述选题的意义,明确研究的目的、基本框架、思路和方法。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就业,对增加农业产出总量,提高农民素质和收入,加快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提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城乡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需要。第二部分,介绍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念,借鉴国外的理论模型,分析国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三部分,在对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巴西等不同类型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的异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不同国家乃至同一国家不同地区存在多种不同的模式。这些模式都与各自国情相适应,与各国及各地的区域条件紧密相连。就中国而言,省级之间及各省内不同县域之间各方面条件差异比较大,因此,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不能固守某种固定模式,应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条件做出不同的选择。在制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借鉴他国的优秀经验,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制订政策。第四部分,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状况,包括劳动力数量过多、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存在地区间的不平衡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并由问题出发,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区域差异的原因。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论和建议部分,根据前几部分的理论依据和问题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本文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生存状态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制约农村剩余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城乡二元体制,本文认为,建国后,为实现中国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目标,制定工业资本的投资分配、劳动力就业、收入分配等政策;依据城乡人口控制政策,建立了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城镇居民生活必需品计划供应制度、统分统配的劳动就业制度和城市福利制度。这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正在逐步解体的二元体制框架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有待改善,劳动力市场管理服务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对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开始见效。但由于历史问题的积累和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依然不尽宽松:就业服务、就业培训不能适应农民工大规模流动就业需要;农民工缺乏信息和帮助,求职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对农民工不平等对待,轻视、漠视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仍较严重;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已经取消的对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性障碍,在实际执行中尚未落实,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有效的、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存在,长期以来,尽管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种种措施以促进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但从效果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并不顺畅。要提高措施的效果,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效率,有必要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即在当前的经济及社会条件下,找出哪些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哪些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阻碍作用,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和方向等产生的影响。在认识和掌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政策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