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生态因子分级控制理论、使用后评价理论和“杨·盖尔”理论是三种成熟的理论。本文是基于湿地生态因子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结合使用后评价理论和“杨·盖尔”理论,分析湿地与居民的活动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湿地与居民行为共生的湿地构建方式,指导和服务于居住区湿地生态设计。南昌是江西省会城市,临近鄱阳湖,湿地生态资源分布广泛,研究居住区湿地有天然的地理优势。有鉴于此,我们选择南昌作为研究的地域范围。我国居住区分三个层级构成——组团级、小区级和居住区级,因此我们从组团级、小区级、居住区级三个层级的居住区,各选取了三个案例展开了实地调研,运用生态因子分级控制理论、使用后评价理论和“杨·盖尔”理论,并结合统计学原理,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收集居民对居住区湿地的评价数据信息和湿地环境下的行为特点,通过科学的分析,了解他们对湿地环境的评判,全方位地测定湿地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居民的行为需要。论文第二章是基于生态因子分级控制理论、使用后评价理论和“杨·盖尔”理论的研究平台的建构。第三、四、五章分别从组团级、小区级、居住区级居住区湿地,论述居民对各居住区“湿地—行为”因子的满意度评价结果,并分析湿地与居民的活动行为之间的关系。第六章总结了居住区湿地构建技术要点。结论部分具体从四个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一是基于湿地与居民行为共生的居住区湿地构建技术要点;二是就居住区层级对湿地规划布局和居民行为影响因素的总结;三是研究得到关于“湿地—行为”因子现状及评价结果与居住区层级之间的关系;四是就生态因子分级控制理论在居住区湿地的可适用性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本文运用传统的定性分析与科学的定量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分析,弥补了以往相关研究中客观性不足,更直观地揭示了居住区湿地环境中居民的需要和他们对湿地环境的看法与意见调查,研究人的基本行为和心里活动,探索由人体感知出发的居住区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