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其差距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且还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本文主要根据制度变迁理论和产权理论,综合运用定量分析、历史分析、动态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制度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状况、影响因素和对策建议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首先,通过选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指数这一指标来度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结论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虽表现出阶段性特征,但总体上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态势。其次,结合建国以来的大量史实和有关数据,研究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制度根源。认为改革开放前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产业偏向政策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历史原因;户籍制度、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社会保障制度、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城乡分割管理体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城乡产权制度差异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强化了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后,探讨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指出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的管理和调控体系;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等制度创新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纳入制度研究的范畴,通过构建结构清晰的逻辑体系深入分析制度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尊重事实、注重历史、关注发展,实现实证分析与制度分析的有机结合;突出制度变迁过程中路径依赖的作用,尝试性地分析了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低效率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