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进一步深入挖掘通识课程学习投入对课程质量的影响,本文采用《南京大学通识课程教育效果的学生调查量表》的数据,从南京大学学生在通识课程中的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出发,研究学生个体学习投入对学习结果的影响,进而研究不同类型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及优质通识课程在教学设计上所具有的特点。本研究为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质量评估提供了一个视角,也希望本研究对丰富学习投入领域能有一些帮助。本研究以参加南京大学14门通识教育课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过研究后发现:(一)目前南京大学通识课程中,学生的情感投入良好、行为投入不佳,尤其是在互动等环节较为薄弱;(二)情感投入、行为投入在背景变量上存在差异,其中,学生的情感投入在家庭经济水平上存在差异,而行为投入上,男生和女生相比,在课堂讨论、同伴互动和生师互动上更积极;(三)在变量层面上,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对学习结果有影响。对学生个体而言,在分析与思维能力提升方面,学生的情感投入比行为投入影响更大。在合作与表达能力提升上,学生的行为投入比情感投入影响更大。总的来说,学生个体想要提高自己通识课程的学习质量,需要加大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把握住与教师及同学互动的每一次机会,培养对课程的兴趣和意义感,融入到课堂中去;(四)在课程层面上,可根据情感投入和行为投入划分四类课程,分别为高情感高行为投入课程、高情感低行为投入课程、低情感高行为投入课程和低情感低行为投入课程。它们在学习结果上存在差异,在分析与思维能力提升上,高情感高行为投入课程、高情感低行为投入课程和低情感高行为投入课程均值没有差异,且均显著高于低情感低行为投入课程,说明情感和行为投入均低影响教师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在合作与表达能力提升上,所有高行为投入的课程的均值均显著高于低行为投入的课程。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要提高整体课程的学习质量,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情感投入,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行为提高学生行为投入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五)基于上述的课程分类,我们进一步分析后发现,高质量课程具有好的教学设计。在课程目标上,学生情感投入高的课程大多更为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有更明确具体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大多数的高行为投入的课程互动设计较多,在考核上,高行为投入课程也多采取形成性评价。M课是14门课程中的代表性优质课程。本研究给出的建议是:在教师层面上,首先,努力提高授课水平,重视通识课程,设立好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进情感投入;其次,提高师生互动的质和量,转变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促进行为投入;最后,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及时反馈。在学校层面上,首先,加强通识教育的师资建设,如对通识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门的通识课授课培训和建立助教制度等;其次,建立示范课程;最后,缩小班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