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落单位化”中实现失地农民权益——以白庄村失地农民权益保障为例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cod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失地农民的大量出现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结果,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面临诸多困境,已成为一个值得全社会予以关注的社会现象。 本研究选取豫西北的白庄村为个案进行研究。通过对白庄村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及对村干部和失地农民的个案访谈,详细了解了白庄村的失地过程和白庄村在“村落单位化”中如何实现的失地农民的权益。本研究发现,政府征收土地的过程和村落的单位化之间存有一定的联系,村集体以征地补偿金为依托重构了村落集体经济,在此基础上整合村落权力和资源,村落逐渐单位化。白庄村村支部和村委会在征地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在村落单位化中为失地农民争取权益的最大化。 本研究认为,村落单位化有助于被征地方增加与征地方博弈的筹码,有助于整合村落资源,提高经营效率。但在村落单位化中也存在复杂的问题,例如村集体权力过度整合,公共权力出现异化,失地农民对集体的依赖性过强等。村落单位制本身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村落单位化初期失地农民的生活仍将面临很多困境,村落单位化的消极作用和变异的威胁也制约了其实现失地农民权益。
其他文献
本文对转型期改良性社会运动的建构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从社会学的学科角度对社会运动这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进行客观解读和全面认识,目的是澄清并避免
目的:探讨即刻种植后骨组织引导再生(GBR)术对骨缺损骨再生的成骨能力。方法:选取山西煤炭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单颗上前牙拔除后即刻种植合并唇侧骨缺损患者
农民工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以上海市杨浦区20个个案访谈资料为基础,试图运用社会资本的理论视角对农民工
近代以来,中国的教育发展和社会变迁都是“后发外生型”模式。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主流的思想与制度的建设成为研究者多年来关注的重点。这种取向也就相对忽视或者说弱化了中
学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从军事、科研领域迅速扩展至教育、信息等行业,进入了千家万户。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网络也因此成为许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热点
草根组织的合法性问题可以归结为合法律性和正当性两个方面。现行的社团登记管理制度从法律层面上否定了草根组织的法律合法性。在这些法律条文的背后所影射的是社团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