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长城防御工程是由众多军堡、关隘、烽燧、墩台共同构成的一道具有层级性、纵深性的完整防御系统。为了防御外敌入侵,明朝政府修建了上千个军堡,这些军堡兼具防御与居住功能。各级军堡根据一定的都司卫所制度和九边军镇体系进行排列与修建,同时根据明朝特有的驻军制度和军屯制度进行军堡内部的组织与管理,共同保障了明代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正常运转。 本文着力于探讨明长城各级军堡管理制度、空间结构、建筑形制等规律,并探讨其相互关系问题。文章从首先通过对于“堡”与“寨”词义的辨析,更好的理解“军堡”的基本含义,有利于研究中的分类和保护。总体上分析了明长城防御体系的总体概况,并重点统计分析西北四镇大同镇、延绥镇、宁夏镇和固原镇修建规模、军堡数量和修建时间等因素。 其次,从社会学层面的详细阐释明长城防御体系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内部管理模式,分析军堡的制度分级以及各层级之间的相互作用,结合延绥镇具体数据统计分析明长城军堡的管理组织以及军屯军户的组织管理状况,并详述长城沿线西北四镇马市的起源与发展。 再次,以大同镇为例统计分析军堡的平面布局、建筑特征,从建筑学层面详细分析军堡的形态规制,并试图总结其建造规律。文章最后对明长城西北四镇各级军堡保存现状进行统计,简要分析其发展成因,找到明代军堡等级与现在城市行政区划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明长城军堡遭到破坏的各方面原因,并提出相关保护规划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