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媒介传播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QINJF20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国家投入的增加以及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全社会逐渐兴起了一股讨论非遗的文化热现象。政府、公益组织、普通民众、大众媒介都是保护非遗的主体,而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的大众媒介凭借着自身传播特性在这保护过程中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对其进行媒介传播有其时代背景:政府与文创产业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合谋”、“大国工匠精神”的时代感召。大众媒介的传播赋予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发展新机遇,大众媒介也在参与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话题过程中彰显了媒介自身形象。媒介传播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的现状是:湖南纸媒的新闻报道是媒介传播的主要形式,湖南电视节目和纪录片集中展现非遗项目全貌,而湖南的非遗网站和新媒体以普及与之相关的常识为主。此外,湖南媒体在报道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时,新闻报道体裁齐全、非遗项目被整合进城市产业发展报道中、省市级党媒表现更为突出、注重非遗的“本真性”特色。大众媒介在传播湖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问题,如:关键节点报道缺失、非遗项目报道不均衡、湖湘文化传播特色不明显、关注的视角过于单一等问题。未来可以在宏观和微观方面改进传播策略:重回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利用不同媒介的特性提高传播水平;运用“影视深描”范式展现深度、设置合理议程、利用新媒体带动传统纸媒实现联动、实现互动体验式传播。
其他文献
期刊
1922年12月至1929年4月是北洋政府统治青岛时期,文章选取这一时期青岛报业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青岛报业概况、外国人创办报纸研究及民办报
一把折扇显悠然、一面描画尽文意、一阙题词示雅趣、一方文人明心志。京扇子——一把扇,蕴东方文化之美,含中国艺术之髓。  扇香不怕巷子深  南锣鼓巷胡同深处,有一家古色古香、雅韵十分的精致小店——京扇子。顾名思义,京扇子即为京城之扇。京扇子虽在胡同深处,但美名远扬、扇香绵延,依然引得众多顾客慕名而来。店门门头匾额上,仿古式地自右至左题着艺术字体“京扇子”三个字。匾额设计,基于传统又高于传统。仅这一细节
《拂晓报》于1938年9月29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由彭雪枫创办,初为新四军游击支队机关报,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曲折发展出版至今,现为中共宿州市委党报。 本
我国对博客的研究主要集中博客的网络出版方式、知识管理方式、个人媒体等方面,而对博客传播方式中产生的传播障碍,缺乏一个系统的、行之有效的优化传播策略。本文将传播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