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线粒体聋病分子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thur2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1944年氨基糖甙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lotics,AmAn)问世以来,由该类药物导致的不可逆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就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直到1993年科学家发现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是导致携带此突变的个体对AmAn高度敏感而使听觉细胞功能障碍继而产生耳聋的主要因素,对母系遗传药物性耳聋(Maternal inherited aminoglycoside antiblotics induced deafness,Maternal inherited AAID)的病因学研究才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随后,许多国家都对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情况作了细致的研究。作为药物性耳聋的重灾区,我国对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情况的研究呈小范围、家系为主的特点,缺乏系统数据。针对这一情况,本研究以全国19个省市2380名聋哑学校学生及613名门诊散发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筛查,初步了解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发生频率;建立了以自主研制的《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筛查试剂盒》进行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筛查的模式;阐述了通过系统的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筛查发现阳性个体并进一步对其家族中未发病的母系家庭成员进行用药指导及防聋宣教的意义;探讨了线粒体DNA突变致聋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遗传性耳聋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及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筛查 论述了遗传性耳聋聋病资源的收集、整理方法及特点;结合研究中筛查
其他文献
近日,塔夫茨大学再生和发育生物学中心的科学家们做了一件非常疯狂的实验,他们摘掉了蝌蚪的眼睛并将其中一只眼睛安装到了它的尾巴上。他们并没有考虑神经末梢连接的问题,他们仅
目的调查瑞金市5岁以下儿童家长对手足口病(HFMD)的认知情况,为HFMD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年2月—3月期间以多阶段整群抽样法从瑞金市7个镇、10个乡的17所幼儿园
从10种树脂中筛选出1#树脂,对发酵液中香兰素进行提取精制,考察了1#树脂的吸附、解吸效果及影响因素.静态实验表明,1#树脂对香兰素吸附容量为89.63 mg(香兰素)/g(干树脂),最
随着近年来的城市地质学科发展,城市地质在促进和推动城市建设成效上暴露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对城乡规划需求了解不够,提交的地质成果实用性较差;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理念落后
高校学生工作的文化自觉,就是基于高校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引领的根本属性,自觉确立"以文化人"的根本目标,自觉确证"以文化人"的角色定位,自觉确定"以文化人"的工作内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逐渐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企业不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被
优化并放大了奥曲肽的合成技术。通过提高反应温度到40℃和选择弱极性溶剂二氯甲烷,将Fmoc-Thr(tBu)-O1与2-氯三苯甲基氯树脂的取代度提高到0.503mmol/g。采用W(H2O2)=30%的水溶液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