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鄂东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026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民国之际,湖北骤然出现了一个人才大量涌现的高峰,其中,又以鄂东地区人才数量最多,“惟楚有才,鄂东为最”,成为鄂东区域文化史上的一大特色。本文着重选定教育、人物、著作这三项文化指标,借以呈现晚清鄂东人文具象,并思考其成因。晚清鄂东境内教育发达,府、州、县官学规制齐全,书院、义塾遍布城乡。官学方面,清代鄂东各地学宫普遍经历多次重修重建,顺治至雍正年间与咸丰至光绪年间是两次大规模修建期;学额分配上,清前期黄冈、蕲水、黄梅三县学额数量最多,麻城、黄安、广济及蕲州次之,罗田县学额数量最少,此后长期保持不变。清末战乱导致的政府财政危机打破了平衡,各地学额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与官学相对,书院即是私学形式的代表,地区分布上,晚清鄂东书院数量众多,且分布不均衡,黄冈、蕲水及黄安三县最多,麻城、广济、罗田及黄梅等较少;从修建者来看,鄂东参与书院建设的各级官员众多,大多由一地长官知府或知县修建,还有少数书院虽由邑人兴建,后续损毁之时的重修仍是当地官员,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清代书院的“官学化”。清末官学、书院式微,各地开始兴办新式学堂,数量上,鄂东各州、县中,学堂最多的为蕲州,麻城县与罗田县最少;从设立时间来看,大部分设立于光绪朝晚期,是清末新政教育革新的产物,科举制度的废除为清末学堂改革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加快了学堂设立的速度。晚清鄂东籍人物地区分布上,黄冈、广济、罗田三县是人物密集区,黄安县与麻城县则相对属于人物分布稀疏区域。人物类型方面,晚清鄂东籍人物类型齐全,尤以政治、军事、文化型人物为主,其中,政治与军事类人物数量在各州、县均占绝对多数,文化类人物数量次之,科技与经济类人物数量岁相对较少。这种人物分布特征与鄂东人文发展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明及清前期鄂东人文高度发展的惯性影响下,晚清以文化类人物为代表的传统人文余光犹在,及至清末传统式微、文化激荡的大背景下,反清革命风起云涌,无数鄂东志士走上革命道路,政治、军事型人物井喷,他们中许多人取得了非凡成就,一扫鄂东无将无兵的旧象。清代鄂东籍人物著作总量庞大,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黄冈县的著作数量在府内占有绝对优势,其次是蕲州,二地著作数量远多于其余各地。一地的行政中心一般也是当地的文化中心,吸引着境内人才的聚集,成为著作产出的密集区。黄冈县作为清代黄州府府治所在地,长期吸引着区域内大量人才聚集,产生大量的著作。蕲州在“蕲黄合一”前也曾长期承担着行政中心的角色,其文化地位并没有随着行政中心的失去而一蹶不振,曾今的文化吸引力在两州合并后仍长期发挥着作用,及至清代,蕲州境内的著作数量虽不如黄冈,但远超其余各县。从晚清社会变革的微观层面观察,“庙产兴学”、“经世致用”及“绅士危机”成为推动晚清鄂东地域文化的嬗变的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因素。首先体现在经济基础上,“庙产兴学”既能解决学堂的办学场所,又能缓解政府教育经费不足,在统治阶层大力推导下,“庙产兴学”成为晚清教育新政的主要措施之一,从经济上为鄂东地域文化的转向提供了一次积极实践。其次是文化导向上,“经世致用”主张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关注现实社会,面对社会矛盾,随着胡林翼在湖北主政的强力推行,这种贯穿文化及社会的认知新导向,对晚清鄂东地区的文化生态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最后是政治助力,清末动乱造成的财政危机中出现了大量通过“异途”取得绅士身份的人,绅士数量急剧增多,且以低级别绅士为主,人数增多造成的权力被稀释,最终导致这一群体中的许多人在清末的社会动荡中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推动鄂东地域文化嬗变的一大助力。
其他文献
论文以社会语言学中经典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作为调查领域,主要调查了来重庆学习的留学生使用重庆方言的情况以及对重庆方言的态度。本文使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问卷调查的形式,以重庆主城区6所高校的留学生为样本,深入调查在渝留学生重庆方言使用情况及对重庆方言的语言态度,并在问卷回收后将数据录入软件SPSS23.0中,进行信效度检测、正态性检验、频数分析及相关分析,再使用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对调查结果
研究背景与目的:我国残疾儿童人数众多。由于生理障碍的原因,在生活、学习以及环境融入等方面中面临较多困难。本文调查了解残疾儿童的个体与所在家庭的基本情况,描述残疾儿童与非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分析残疾儿童个体、家庭因素与其心理健康状况间的关系,探讨改善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研究方法:通过儿童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调查问卷(自编)和少儿心理健康量表对云南省楚雄市鹿城镇的276名儿童(残疾儿童1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深度阅读的要求,在单篇阅读教学与新课标(2017年版)提出的整本书阅读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便于学生适应单篇阅读转向整本书阅读。同时还能锻炼学生对海量信息进行选择性整合,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及阅读范围,在整体上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及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群文阅读的优势使得许多教师将它运用于各种文学体裁中,其中包括古代史
随着我国信息化时代的进步,媒介阅读近年来成为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新提出来的第三个学习任务群,既顺应了信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不断进步和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标志“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正式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如何理解“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内涵,如何将之更好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是当下语文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常乃德先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致力于历史教育活动,先后于吴淞中国公学中学、燕京大学、上海大夏大学、四川大学等学校任教。在其长期的史学研究和历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教育思想。20世纪初是西学东渐的时代,常乃德勇于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试行“道尔顿制”来转变中国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在1923年《初级中学历史课程纲要》中,常乃德提出了历史教育既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世
员工建言行为是员工参与管理的重要形式。根据文献梳理,本研究认为员工建言与否取决于领导者对员工建言的态度,而包容型领导作为一种典型的关系型领导风格往往对员工建言持有积极态度。目前,学者们对于包容型领导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本土单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从社会认同理论出发,探究员工组织认同在包容型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的中介作用。同时,在中国背景下的员工长期受到“中庸思想”、“安分守己”、
成语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传承,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成语不仅具有很高的语言文化价值,更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成语内蕴着生动有趣的故事,其生活性、流传性与教育性等特点,一度被作为幼儿蒙学启蒙的重要载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语故事涉及的古代事物或现象,因后来者对其逐渐陌生和缺乏了解,尽管它具有知识载体的特性,但现今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却较少
本文主要通过对王蒙《葛稚川移居图》中“隐逸”思想的研究,以期揭示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文人是如何通过艺术生产活动表达对世俗和权势的反抗。结合隐逸思想的发展史以及社会背景下文人画的发展状况,探究文人隐逸思想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脉络,深度剖析美学思想对艺术实践的指导作用,加深对文人山水画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思考。文章以王蒙的代表作为根据,分别从王蒙生活的社会背景、隐逸思想的成因、作品的选题立意、构图形式、笔墨技法、
自2016年国务院出台两项《指导意见》拉开新一轮债转股序幕以来,至今已经有五个年头了,政策性债转股已经成为明日黄花。本文紧紧围绕新一轮的商业性债转股,对其市场化、法治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文章第一部分是介绍破产程序的相关理论并明确破产债转股程序的法律依据,把握债转股的方向。首先,明确债转股可以适用到的破产程序,了解相关破产程序理论;在债转股的实行阶段,根据《公司法》《公司法解释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均为其阅读对象。高中语文教材现代散文共13篇,占全册课文的16.6%,占现代文33.3%的比例;包含记叙、抒情、议论三种散文类型。可见,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现代散文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虽备受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但仍有不少教学问题。根据问卷调查分析,现代散文阅读教学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生不知如何预习散文作品。第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