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鞍华一直被理论界定位为"香港现实主义女导演",这种定位主要是从风格学和美学角度出发的.本文在绪论部分通过对前人研究的探讨认识到:在研究许鞍华影片的现实意义时,很少有人将影片同香港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作一个纵向对比研究.并由此寻找出自身研究的切入点:许鞍华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影片来映照香港社会发展的.本文研究二者关系的接点是影片中人物形象的身份认同危机.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人物形象,以期对许鞍华影片特有的、持续发展中的现实主义情怀予以特别的关照.笔者建构文章时采用了一种层层推进的方式.1、分析许鞍华的创作历程,形成文章的两条结构线索:人物悲剧命运的本质和特点;香港社会的发展过程.两条线索的交织就显示了许鞍华的影片究竟如何来映照社会现实的.2、分析香港市民社会发展进程在许鞍华影片中的体现,涉及到市民社会概念的阐述.最后得出:香港市民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在许鞍华的影片中有所反映.但是影片中的"社会现实"同真正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我们要想分析出许鞍华的现实主义情怀就必须要找出两种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结点.这样就涉及到前文所提到的两条线索之一:人物的悲剧性命运.3、通过对许鞍华影片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危机的探讨了解到许鞍华并不是从一个相对静止的概念出发来建构人物,而是蕴含了一种发展的观念.也许导演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我们的确从影片中看到了香港市民社会的发展过程.而且许鞍华总是选择表现那些最能反映社会矛盾的代表性人物.在对许鞍华进行了以上全面的分析后,文章总结出许鞍华式现实主义特点:它是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而不断自我调整的现实主义,因而它对香港社会的反映具有更明显的连续性,使我们可以通过她的影片来探寻香港近三十年来的发展足迹,这才是在香港这样一个商业化社会坚持关注人物悲剧化命运的意义之所在.文章除了从以上客观的角度来探讨许鞍华现实主义的独特性之外,还从个体的角度来探讨许鞍华影片的独特性和意义所在.通过对比许鞍华和徐克的作品,得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华亲身体验,对许鞍华形成"长镜头"以及现实主义的美学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