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完成了文化转向。翻译不仅仅被看成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被视为文化转换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开始从跨学科视角研究文学翻译问题,例如从跨文化日耳曼学的视角进行研究。随着跨文化交际的飞速发展,如何传递文化信息,尤其是如何翻译文化专有项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将余华小说的德译本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文化专有项的德语翻译问题。余华是中国当代文学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家之一。《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这三部长篇小说都描述了在中国政治社会巨变的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包含大量具有丰富文化含义的词汇及表达。译者高立希先生长期从事翻译研究和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汉德翻译实践经验,对中国文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认识。他采用了合理的策略和方法,将余华小说中的文化专有项尽可能忠实但又灵活地传达给了德国读者。因此余华作品在德国媒体中得到很高的评价。在本文中,作者尝试将这三部小说中的文化专有项按照奈达的次文化分类理论进行归类分析,并讨论了奈达的理论对余华小说研究的适用性。因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余华特殊的语言风格,奈达的分类并不能完全涵盖余华作品中所有的文化专有项。本文将艾克西拉提出的十一种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作为理论框架,通过大量典型例子来分析余华小说中文化专有项的德语翻译。并对各项翻译策略在余华小说德译本中的运用进行了分类统计。统计结果显示,保留法和替代法类别的翻译策略在余华小说翻译过程中都得到了运用,而替代法的运用比例高于保留法。此外本文作者将高立希在《笔译与口译教学法手册》一书中提到的翻译方法与艾克西拉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艾克西拉的翻译策略对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更有针对性,分类更加全面。作者还针对艾克西拉的理论对余华小说德译研究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由于艾克西拉的研究中语言对和文本的特殊性,他提出的十一项翻译策略并非全都适用于汉德翻译。而高立希是余华作品的译者,他的研究可能影响其实践。因此高立希提出的一些翻译方法在余华小说的德译本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高立希先生在翻译余华小说中的文化专有项时更偏向于采用属于替代法类别的翻译策略。由于中德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在翻译中更多考虑到目标文化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规则。译者试图让余华作品靠近德国读者,而这三部小说中的文化信息也得到了很好的传递。本文是在跨文化日耳曼学的视角下对中国当代文学德语翻译研究的一种尝试,以期为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