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动态监测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了解其胃残余量变化状况;探讨影响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相关因素。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辽宁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食管癌术后实施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共135例,应用负压回抽法,跟踪监测患者术后15天内胃残余量并记录,描述患者胃残余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动态监测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了解其胃残余量变化状况;探讨影响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相关因素。对象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辽宁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食管癌术后实施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共135例,应用负压回抽法,跟踪监测患者术后15天内胃残余量并记录,描述患者胃残余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量表(PG-SGA)、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采用SPSS 23.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一般资料问卷选用频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或中位数M(Q1,Q3)表示。组间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结果: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监测情况1.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状况:术后第15天胃残余量均值依次为204.91±66.56ml、175.88±62.61ml、157.52±55.43ml、141.06±53.41ml、133.27±61.35ml,其中胃残余量最高值为430ml、最低为48ml。1.2持续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情况下,不同免疫营养总量患者与其胃残余量状况:≤500ml/d组胃残余量均值为212.20±77.87ml、5011000ml/d组为156.88±32.41ml、>1000ml/d组为105.03±20.37ml。1.3不同喂养时间节点患者胃残余量变化:从每日喂养开始0h、6h至喂养第12h胃残余量上升,喂养第12h达峰值,喂养第18h、24h持续下降,至第二日开始喂养之前降到最低值。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分析2.1单因素分析结果:术前慢性胃炎病史、术前PG-SGA等级、手术时长、应用促胃动力药及手术吻合部位(P<0.05);术前焦虑程度、抑郁程度、术后疼痛等级、免疫营养液量、喂养方式及喂养途径(P<0.01)等11个因素存在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相关性分析结果:(1)免疫营养的量与胃残余量值呈负相关(r=-0.762,P<0.01)。(2)手术时长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307,P<0.01)。(3)焦虑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660,P<0.01)。(4)抑郁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501,P<0.01)。(5)疼痛评分与胃残余量值呈正相关(r=0.375,P<0.01)。2.3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术前PG-SGA评分(β=-10.296、P<0.05)、焦虑自评量表评分(β=20.606、P<0.01)、手术时长(β=4.554、P<0.05)、免疫营养的量(β=-33.445、P<0.01)、喂养方式(β=-10.335、P<0.05)及喂养途径-空肠造瘘管(β=-15.579、P<0.05)、鼻空肠管(β=-25.112,P<0.01)共6项纳入到回归方程。结论:1.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变化状况:食管癌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术后第1天胃残余量均值最高,至术后第5天胃残余量均值逐日下降;持续免疫肠内营养过程中,患者每日的胃残余量均呈现先增长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即喂养第12h胃残余量达峰值之后虽继续给予免疫营养但患者的胃残余量仍逐渐下降,至第二日喂养开始前下降至最低值。当喂养量不足时患者的胃残余量呈上升趋势。2.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患者胃残余量影响因素分析:术前焦虑程度、术前营养状态、手术时间、免疫肠内营养的量、喂养方式或喂养途径是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的影响因素。术前焦虑程度越高、术前营养状态越差、手术时间越长、免疫营养的量不足、应用鼻十二指肠管喂养方式或重力滴注营养制剂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高胃残余量。
其他文献
目的象思维即取象比类的思维,一直是中医学的灵魂,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几千年以来中医对于藏象、脉象、舌象、证象、治则治法、药象、药性等的认识均与象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尤其是对中药功效的理解和运用是古人对药物悉心体察并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运用象思维加以处理之后总结出来的。故此本文目的在于还原古人的思维模式并结合中医临床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中对芍药的运用,深刻探究芍药功效的本质。方法首先
目的:1.观察龟鹿二仙膏对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肾虚骨质疏松大鼠的影响。2.观察龟鹿二仙膏干预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肾虚骨质疏松大鼠的潜在作用机制。3.观察龟鹿二仙膏是否通过TGF-β1及Smad2/3信号通路上调TGF-β1及Smad2/3mRNA蛋白表达水平干预糖皮质激素诱导肾虚骨质疏松大鼠的作用。4.为丰富中医“肾主骨”理论提供实验依据,进而为临床治疗糖皮质激素诱导肾虚型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精准医疗提供理
目的:探究冠心病血脂异常脾虚痰浊证患者dyHDL及内皮因子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材料与方法:本试验前期制定纳排标准,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作为临床研究中心进行试验。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对收集到的血清进行检测,运用SPSS软件通过使用K-S法判断正态分布,对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dyHDL组分与内皮因子之间的关系使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法,同时利用ROC曲线预测一氧化氮合酶各
目的:通过搜集2005-2020年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乳腺癌内分泌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归纳并分析中药治疗乳腺癌内分泌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遣方规律;结合数据挖掘方法进一步对文献中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以探索中药治疗乳腺癌内分泌药物导致不良反应的用药规律;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中药药对柴胡-白芍治疗乳腺癌可能作用的靶点与通路,为临床合理选方用药与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材料与方法:利用电子检索的方法,在CN
目的:1.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瓜蒌薤白半夏汤中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成分、靶点及通路。2.用ox-LDL诱导人THP-1细胞构建泡沫细胞模型,观察瓜蒌薤白半夏汤含药血清对泡沫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瓜蒌薤白半夏汤调控凋亡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在TCMSP平台上检索并结合文献收集瓜蒌薤白半夏汤中3味中药的化学成分,在PubChem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中
目的:本研究以《护理结局分类(第三版)》(Nursing outcomes classification,NOC)为指标集框架,构建一套膝痹病患者护理结局核心指标集;形成符合我国语言环境的、针对膝痹病患者的、兼顾膝痹病中西医护理术语融合的护理效果评价工具;为患者护理结局分类的进一步研究与临床护理效果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文献回顾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及中
目的:通过整理支气管扩张症的古今文献,获取所用方药,分别建立古今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数据库,进行药物功效分类、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处理,分析对比古今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用药规律,以期能为临床用药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材料与方法:古代文献的来源,通过以“肺痈”、“咯血”为关键词检索《中医典海》,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方剂222首。现代文献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气虚血瘀证的疗效性、安全性,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计划纳入患者72例,因疫情原因影响,实际纳入60例。纳入患者均为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脑病一科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症的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加味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30g,赤芍10g,川芎10
目的:1.通过对比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动态血糖血糖曲线,总结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血糖波动规律。2.将血糖波动(血糖值)作为经气流注现象的量化数据,分析“瘿病”患者血糖谱特点与脏腑经气流注关系,为临床探究甲亢与糖代谢异常相关性及预防甲亢患者病情逐步进展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病房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完整病历作为研究
目的:1.对沈阳市三家三级甲等医院护理人员职业性腰背痛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以期发现影响护理人员职业性腰背痛的主要因素,从而减少护理人员的职业性损伤。2.通过开展经筋刺法联合防护知识宣教及培训治疗护理人员职业性腰背痛的临床试验,验证其有效性,为护理人员职业性腰背痛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健康水平以及工作质量,维持护理团队的稳定性。材料与方法:1.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