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草地生态系统典型植物枯落物分解特征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nit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黄土丘陵区温带草原典型植物枯落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恒温恒湿培养(去除环境因素对其影响)和野外自然状态模拟的分解实验,监测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干物质质量的变化,计算枯落物失重率,揭示不同植物枯落物分解过程中质量的损失过程和分解速率的变化规律。测定枯落物分解过程中C、N、P元素的含量、木质素、纤维素、单宁含量及C/N、C/P比等生态化学计量比,并对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基质质量的变化及其对枯落物分解速率和土壤性质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阐明黄土丘陵区草地生态系统典型植物枯落物分解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枯落物分解过程模型,为促进黄土丘陵区草地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提供理论依据,为深入开展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研究提供科学支撑。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分解过程中枯落物有机C含量呈上下波动的变化趋势,野外模拟条件下,枯落物有机C遵循春夏秋季释放,冬季积累的淋溶—富集—释放模式。随着分解年限的增加,释放和积累效应逐渐变缓。不同植物枯落物中,柠条有机C的释放速度最快,养分积累指数(NAI)减少了56%,百里香最慢,只释放了37%;不同器官中,叶的释放速度最快,大孔径分解袋更有利于C素的迁移。枯落物有机C处于释放过程,即C素的外源补充和再释放的过程。枯落物N元素除分解前期出现大幅度的淋溶释放外,其迁移基本遵循:富集—释放的波动性循环模式,无明显季节性规律。不同植物枯落物中,长芒草全N的释放速度最慢(野外模拟条件的NAI仅下降了39%)。分解初期枯落物P元素释放的速度相当迅速,在分解第一个周期(0-375天)完成大幅度淋溶释放后,后期出现富集现象。不同植物枯落物中,冰草和长芒草全P释放速度最快(NAI:85-86%),百里香最慢(NAI:68%);器官叶茎的释放速度大于根(百里香除外),不同孔径分解袋中无明显差异。纤维素、木质素和单宁的降解过程基本遵循:富集—释放的循环模式,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过程表现为春夏秋三季富集,冬季降解。不同植物枯落物中,冰草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速度最快,柠条单宁的降解量最大(NAI:76-85%)。(2)不同植物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失重率的变化随分解的进行呈逐渐加快趋势。其中,冰草和铁杆蒿在整个分解过程中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长芒草和百里香则出现明显的阶段性,在缓慢分解和快速分解的交替变化中进行,茭蒿和柠条分解前期的失重率大幅度增加后保持缓慢的分解状态。不同植物枯落物中,冰草和柠条的分解速度较快,茭蒿最慢。枯落物分解过程模型对枯落物阶段性分解所需时间进行估算,发现冰草的分解周期最短(2003天--5.49年),柠条其次(2673天--7.32年),茭蒿最慢(14675天--40.21年)。枯落物分解速率与初始N含量、N浓度(正相关)和C/N比(负相关)呈极显著相关,与N/P比(正相关)和木质素/N(负相关)呈显著性相关。柠条较高的初始N含量和N/P比,及较低C/N比是其分解速率较快的直接原因。而茭蒿较高的N浓度和木质素含量、C/N比、C/P比和木质素/N比,导致其分解在前期较快,后期受木质素的强大抑制作用逐渐变慢。由于枯落物初始N含量只是分解初期的主导因子,分解后期由木质素控制,导致柠条和茭蒿两种具有高N浓度的枯落物分解速度迥异。不同器官间叶茎枯落物的分解速率大于根,大孔径分解袋中枯落物分解速度较快(柠条除外)。(3)枯落物中易分解有机C和N的释放补充了土壤中碳氮元素,使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积累,但增幅较小,而全P、硝态氮和铵态氮在分解过程中逐渐被消耗。不同植物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C/N比的动态变化规律一致,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冰草和柠条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比初始值减小了3.34。土壤C/P比和N/P比则表现为整体上升的趋势,百里香(土壤C/P比)的增加幅度最为明显,是初始值的2倍。整个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碳(Cmic)呈正态分布型起伏变化。土壤微生物量氮(Nmic)呈波动起伏变化,分解后期植物间的变化趋势出现差异,柠条、长芒草和冰草持续上升,其它植物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土壤微生物量磷(Pmic)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不同植物枯落物冰草和百里香的起伏规律最为明显。土壤Cmic/Nmic比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波动变化趋势,土壤Nmic/Pmic比则呈上升趋势,不同植物枯落物中,柠条、百里香和冰草的土壤Cmic/Pmic比下降幅度较大,长芒草土壤Nmic/Pmic比的上升幅度最大。柠条作为固氮植物,自身具有较强的生物固氮能力,叶片的N素含量较高,C/N比较低,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归还于土壤的N素较多,是典型植物中对土壤N素贡献最为突出的植物。(4)土壤蔗糖酶在整个过程中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土壤脲酶活性则表现为波动下降的变化规律。其中,柠条的变化幅度最大,茭蒿最小。枯落物分解能刺激土壤蔗糖酶活性,使土壤蔗糖酶活性在一定时间内有所提高。土壤脲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的供氮水平的状况,柠条作为具有固氮能力的豆科植物,其土壤脲酶活性变化范围最大,对土壤的氮素供应最为明显。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呈波动变化,除长芒草和百里香的酶活性降低外,其它均呈不同程度上升,但是变化范围不明显。土壤蛋白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在不同植物枯落物间各不相同,整体呈增加趋势。其中,柠条、冰草和长芒草的增幅较大。不同植物枯落物中柠条、冰草和长芒草三种植物枯落物分解对土壤蛋白酶活性的贡献较大。土壤纤二糖酶活性在不同植物枯落物间的变化趋势不同,在酶解冰草、长芒草和百里香这些具有高纤维素含量的枯落物时,土壤中的碳源无法满足微生物补给,纤二糖酶消耗的较快,其活性就开始减小。(5)枯落物失重率和土壤环境因子及气候因子的关系分析表明,降水量、日照时数是影响枯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研究区植物枯落物的分解过程主要靠降水淋溶和物理碎化两方面的作用,长时间的日照、光强和适量降水加速了枯落物直接淋溶和物理碎化过程。而土壤温度、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对枯落物分解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枯落物失重率与土壤温度、气温和空气相对湿度表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对植物枯落物根茎的作用大于叶。其中,土壤温度与冰草根(大小孔径分解袋:-0.7625和-0.7455)和茭蒿茎(大小孔径分解袋:-0.7497和-0.8119)、根(大小孔径分解袋:-0.7382和-0.6886)的相关性最大。(6)经过筛选和对比,选用了适用于描述自然状态下枯落物分解过程的Logarithmic方程和具有阶段性特征的S型曲线函数的Boltzmann方程分别对室内培养和野外模拟枯落物分解进行回归模拟。发现枯落物分解过程是枯落物干物质质量随分解的进行而逐渐损失的过程,当干物质质量损失到达一个极限后,枯落物分解趋于停滞或以极为缓慢的速度进行。如野外模拟条件下冰草枯落物在失重达到81.61%左右时,分解趋于缓慢,叶茎和根在大孔径分解袋中的分解天数分别为:681、652天,在小孔径分解袋中的分解天数分别为:837和688天。从枯落物阶段性分解所需时间来看,枯落物分解达到95%时所需时间是分解50%所需时间的7-23倍,基本上体现了枯落物分解后期速率较快,前期缓慢的特点。不同植物枯落物中,由于冰草在分解过程中保持持续的分解能力和较快的分解速率,其分解最为完全。根据估算野外模拟枯落物失重率达到各个阶段(5-100%)所用时间的结果,发现不同器官间叶茎枯落物的分解比根完全,小孔径分解袋中枯落物分解速率较大孔径慢,但却比大孔径分解完全。
其他文献
重大环境事故或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常常成为促生对环境问题高度重视的关键因素,国内外对医疗废物产生与处置的规范管理过程,就带有这样的印记。由于艾滋病的蔓延,美国于1988
随着天然气在全球能源所占比例越来越高,高含硫气藏的开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我国四川盆地高含硫气藏资源也十分丰富,探明高含硫天然气累积储量已经超过6300×108m3,约占
“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受到其自身独特的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致使他们在进入内陆高等学府开始校园生活的过程里,面
<正>赵某于1987年毕业于某名牌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同年,被分配到某市一自动化研究所搞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在此期间,赵某工作努力,成绩突出,多次获单位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奖
<正>苏霍姆林斯基说:"经验使我深信,听课和分析课——这是校长最重要的工作,经常听课的校长才真正了解学校的情况。"校长深入课堂听课、评课,有利于不断总结和推广成功的课堂
切圆燃烧锅炉烟道烟温分布偏差及由此引发的高温对流受热面管壁局部超温问题,对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影响较大.引起烟道烟温分布偏差的原因除主烟气流的"残余旋转"外,四角风粉
约马蜂在福建为1种常见的中型马蜂.野外摘取盛夏繁殖高峰期的蜂巢,室内观察计数各类幼体数目,研究该蜂蜂巢的各种特征,结果表明:约马蜂8月下旬最大蜂巢巢脾直径可达23cm,有77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发展不容乐观,我国国内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或多或少受到一定影响。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逼迫我们采取针对性应对措施。对一个县域而言,若要保持经济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和应用的过程中,最受六亿网民关注和使用的网络应用之一就是微博,它为社会大众提供了能够进行充分沟通的媒介平台,宏观层面引发了政府管理、企业营销、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 ASCs)能够自发迁移至组织损伤或炎症部位,通过细胞因子对免疫细胞的调控,发挥免疫调节作用;而且与研究最广泛的骨髓间充质干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