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确诊的成人IM患者病史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和组织学改变,并对治疗方法进行初步分析。结果:7例IM患者中男性3例(42.9%),女性4例(57.1%),发病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35.8岁,40岁以上2人。常见症状和体征有发热、浅表淋巴结肿大和皮疹。其他症状和体征还包括咽痛、肝脾肿大、乏力、咳嗽、肌肉疼痛、恶心呕吐和皮肤巩膜黄染。2例患者在使用抗生素后出现皮疹。有6例患者在病程中出现了白细胞增高(85.7%),5例患者外周血涂片找到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大于10%(71.4%)。4例患者血清中检测到EBV抗体(57.1%),6例患者出现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明显升高(85.7%),2例患者出现血胆红素升高(28.6%)。3例行心肌酶谱检查的患者发现心肌酶谱升高,包括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例行肿瘤标志物检查的患者发现铁蛋白水平升高。B超检查发现肝脏肿大1例(14.2%),脾肿大5例(71.4%),肝门部淋巴结肿大2例(28.6%),胸腔积液2例(28.6%),心包少量积液1例(14.2%)。2例患者行淋巴结活检,报告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共有4例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药物为病毒唑、阿昔洛韦和更昔洛韦。怀疑合并有感染的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对有反复发生皮疹和临床症状较重的2例患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对发生肝功能异常的所有患者给予甘力欣、阿拓莫兰等护肝降酶药物。所有患者出院时体温均恢复正常,症状消失。5例复查肝功能的患者发现指标明显下降。结论:IM国内报道常见于儿童,而国外报道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比较典型的表现包括发热、咽痛、颈淋巴结肿大,此病可累计全身多个系统。年龄较大的患者发病率低,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给诊断带来困难。外周血涂片找异型淋巴细胞对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价值,且方法简单,可反复进行。检测EBV抗体可提供灵敏、特异的诊断依据。对IM的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抗病毒治疗并不推荐,合并细菌感染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但应避免使用氨苄青霉素及其衍生物,以免诱发皮疹,加重病情。对于临床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既往的IM病史是EBV阳性的霍奇金淋巴瘤的危险因子,故诊断后应加强随访。